中国青年网镇江6月28日电(通讯员 乔婧怡)
2023年6月20日—6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寻共木之道,沃自然之木”实践团队——“保护大美湿地,尽享诗和远方”盐城站的成员们,于盐城市博物馆、盐渎湿地公园、中华麋鹿园、麋鹿度假村、大丰博物馆、大丰图书馆、东方湿地公园七个地点开展了第一站暑期实践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形容为“地球之肾”。盐城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拥有582公里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在盐城站活动期间,团队成员通过探访博物馆、湿地公园等地,采访村民和村委会,从多方面研究当代人们对湿地以及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向当地人民强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初识盐渎湿地 探访湿地之都。“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2023年6月20日,盐城站团队成员来到了盐城市博物馆和盐渎湿地公园。博物馆展览分为盐城历史文化展、盐城生态文明展、盐城非遗民俗展、当代盐城建设展四个展览。海之韵展厅展示了地壳运动的趋势,揭露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介绍了两大保护区——糜鹿保护区和丹顶鹤保护区,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盐城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态势,倡导树立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责任。团队成员在观赏的同时深入了解“盐”与“城”的关联,探寻盐城因盐兴废的历史变迁,多方面对盐城文化进行完整解读,了解了盐城绿色生态建设的全部过程。成员们走进生态盐城,感受美好时代。当代盐城建设更加展现盐城立足新战略定位,在创新中调整产业格局,在加强外部协调中融入长三角,在扩大开放中逐梦深蓝的足迹。古老的盐之城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盐城,成员们深刻感悟城市发展文化与生态活力结合的魅力。
图为盐渎公园内美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立 摄
——与自然同步,与麋鹿同行。万物有灵,在江苏大丰滩涂上,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麋鹿。2023年6月23日,团队成员来到盐城市大丰区,参观中华麋鹿园。进入景区后,映入眼帘的就是成群结对的俯卧在湿地中乘凉避暑的麋鹿。乘坐游览车,成员们近距离地观看麋鹿在草地上觅食、嬉戏。接着,团队成员到达了麋鹿生态度假村。环顾四周,度假村清新透彻,是生态旅游胜地,也是适宜麋鹿生活的修养圣地,用的是最天然的色彩。以水域为分界,度假村的前后布局也有大道理。前半部分辟出,留给社交和起居。而在这条小道的对面,树木郁郁葱葱,白色的飞禽在清澈见底的湖面上轻轻掠过。养精蓄锐后,实践成员于6月23日来到了大丰博物馆,参观了麋鹿保护展厅。成员们向游客分发了保护湿地的宣传单,进行了一系列小问答,了解当地群众对湿地生态和麋鹿保护的认知程度,并进行了科普。
图为麋鹿与钓翁宁静共处的雕像。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立 摄
最后,6月24日,团队成员来到了新光村,并通过采访村民和分发宣传单的形式进行了保护麋鹿的宣传。在走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年轻人对保护麋鹿是有较强的意识并且能讲出自己对湿地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看法,中年人大多知道大丰麋鹿是景点和是国家保护动物,而老年人不太了解这一类专业知识,成员们也向他们进行了通俗的科普。
图为成员在向居民宣传保护麋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子红 供图
线下实践结束后,成员们还制作了一份“不同人对湿地生态保护看法”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们对湿地生态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已经不断增强,对湿地的基本知识也有基本的理解,知道湿地环境与生活息息相关,也表达了希望政府和个人能够更加重视生态保护的愿望,这也与成员们线下了解情况基本一致。
大自然的馈赠赋予优良的生态基底,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世界级生态金名片,又适时提出打造“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盐城可谓得天独厚。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更宽视野、更高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国际标准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盐城未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图为盐城站团队成员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徐佳 提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30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