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中的思考:脱贫成果与长期挑战
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重庆大学五彩石暑期支教调研活动。通过在华溪村的实地调研,我获得了许多难忘的体验与宝贵的收获,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也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
重庆市华溪村是一个位于重庆市的农村村庄,也是一个扶贫重点村。在扶贫工作开展以前,村里出行只有破旧的土路,土墙旧瓦是记忆里华溪村的样子。但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华溪村在基础设施,产业,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大有改善。
知微见著,一叶知秋,从华溪村这一个村里体现出来的,可以一窥全国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果。正如2019年习书记来这时说的:“看了这么一个村,我心里是有底的。”从前对脱贫攻坚的感受只是电视新闻上一个个醒目的数字,这次亲身实践,见到的是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
在众多扶贫村中,华溪村无疑是优秀的,交通方面,村里早就铺上了水泥路,每天能通两趟车;医疗方面,村上就有卫生院,中医馆,像感冒,擦伤等小病可以直接在村里看;生活方面,街上商店种类多样,能保障居民日常生活;旅游方面,村里修了康养中心,虽然受众较小,但是可以作为很多老年人选择来这里旅游休养的吸引力,同时借力于独特的政治机遇,每年政府部门前来学习、各大高校前来调研的人络绎不绝,为村里带来了不少的收入。考虑到它毕竟只是一个村的体量,能够照顾如此周全已经实属不易。但无可避免的是,华溪村仍然存在许多中国农村的通病。
首先,村里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很难碰见五十岁以下的青壮年。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地问到“请问您孩子是在外打工吗,为什么不回来工作呢?”他们的回答千篇一律却显得无比真实,“回来没工作”,“回来收入低”。有些问题问出来就已经知道了答案,到最后似乎我都已经默认了家里的青壮年是在外打工的。这有能有什么办法呢?在农村起早贪黑干一天活的收入比不上外出打工的二分之一。
此外,在回家的路上和出租车师傅的聊天让我感受到城市和农村的割裂。“现在的小孩哪能不补课嘛,我家小孩四岁给她报了四个班,舞蹈,体能课,画画,英语。不报个课都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小孩交流……哪有不‘鸡娃’的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山里的孩子“没钱上,没人教,不想上”。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却让我为他们感到焦虑。
最后,和一个阿姨的闲聊让我心中五味杂陈,她孩子每天都会去支教的课堂上课,她说道:“他就喜欢去这种活动,能拿东西就会去。”我们给这边的孩子准备各种礼物,他们是如何看待的呢?面对每年一批甚至好几批不同的支教老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对于那群孩子,我们只是过客,短短几天的支教,我们没有给他们太多的知识,但是一批一批趋之若鹜的团队给予泛滥的关心真的是件好事吗?我认为这很值得思考。当地最需要的是长期,稳定与系统的教育,这需要政府的长期投入而非我们的短期支教。而且,当地的教育资源已经不错了,与其提供过饱和式的支教,不如将目光投向真正需要老师的更偏远的山区。
总的来说,这次重庆大学五彩石社团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是我宝贵的人生经历。通过参与实践,我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我将继续努力,勤思考,多观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29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