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在北方人的三餐中几乎不可或缺。逢年过节,面团经过榼子的“加工”呈现出各种形态,在保证味道的同时,引起食客的兴趣。葛村榼子传承到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时俱进,在一位位传承人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来到即墨古城,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拜访了葛村榼子非遗传承人王承厚,向其请教榼子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木头在他手下穿上“新衣服”,各种纹理使榼子种类繁多,自然形象如金鱼、小猴、蝴蝶、莲蓬等栩栩如生,有吉祥的寓意。主要以优质的山楂、苹果、梨等果树木为原料,木制细腻,带有果香,便于雕刻。沿着榼子的纹理,我触到了古老手艺的韵味,面食在其中塑形、经蒸煮膨胀,散发着热气的美食,穿越了两百多年,依旧惹人喜爱。
在百花争艳的现代产品中,榼子能与其争艳、延续百年的秘诀不仅仅是匠人手艺高超和选材精细,它也掌握了创新的法宝,能够适应年轻人的多样化需求,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突破了传统形象,新的花纹出现了,如动漫人物等;突破了传统面食,新的口味出现了,如香草巧克力等……同其他非遗产物一样,葛村榼子摇身一变,和现代接轨,也能成为新时代的非遗新星。
儿时总觉得榼子能印出各种想要的效果,缠着母亲要哆啦A梦、皮卡丘、魔仙堡等新奇玩意儿,无奈那时没这么多花样,只得挑一个最喜欢的图样。而现在不一样了,各样商品极具特色的社会中,榼子也不甘落后,我们可以定制喜欢的花纹,用喜欢的口味做出满意的成品。在网络媒体的帮助下,加大宣传力度,让“天涯海角”的食客都能认识榼子的新一面儿。
说到网络媒体,近几年直播行业为国民经济贡献巨大,作为非遗的葛村榼子在变着花样赶潮流的同时,也要与新时代的宣传手段相结合,将自己的魅力散发的更远。除了直播带货,许多媒体人也纷纷加入宣传的行列中,采访各位非遗传承人,制作精美短视频,配上简洁的文字、音频介绍与相衬的音乐,上传到各个网络平台,通过这样一种扩大影响力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擦除新的火花。
传统文化不能只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不能同人民群众拉开距离,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找到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有深刻内涵的事物才能永久流传。葛村榼子除了实用,还能做观赏的摆件,有的人家喜欢收藏,便淘上几件。各种图案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审美的、传达自己心意的。家里摆放也好,存储珍藏也罢,这都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们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
纵览历史全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惜的是,有的传统文化即将消亡,幸运的是,当地传承人纷纷求变,寻求传统与当代的新碰撞。葛村榼子也在无数人的努力下,载着即墨人民的期许,继续延续下去,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9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