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淄博,要讲太公封齐管鲍之交管晏辅国为稷下学宫成就百家争鸣的美谈盛况,他孕育了《孙子兵法》、《齐民要术》、《聊斋志异》,为中华文明留下了璀璨辉煌。陶琉文化聊斋文化黄河文化的交应让悠长的文脉源远流长。博山菜的唇齿留香,周村烧饼的芝麻浓香,沂源苹果的清脆甘甜,淄博烧烤的欢聚一堂。或许他并不出众,但他靠他的厚道质朴,获得了政通人和的现状,一跃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人间烟火。
在谈到淄博该用什么来延续口罩时代后的热度时,淄博政府用行动给人民以满意的答复。中医把脉,老艺术家摆摊卖字卖画,琉璃艺术的展示等等,一时间让淄博的名声传向全国。
淄博,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除了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和繁荣的经济,淄博还承载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非遗文化中,琉璃工艺是淄博最引人注目的之一。
琉璃,作为一种古老的工艺品,早在中国古代就广泛流传。而淄博作为中国琉璃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琉璃工艺在这里得到了独特的发展和传承。淄博的琉璃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名。
淄博的琉璃工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当地的琉璃工艺师们将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琉璃工艺与时俱进。同时,琉璃工艺也融入了当代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创造出更多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
为进一步了解在新媒体背景下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形势,深入探索非遗产业与新媒体结合发展的具体措施,2023年7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淄博市“西冶工坊”,深入学习与体验了琉璃的制作工艺,探究新媒体时代琉璃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实践前期,实践队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淄博博山的琉璃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业界素有“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淄博”之说。实践队员们来到“西冶工坊”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开启了“西冶工坊”的参观之旅。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的一件国礼,名为“海韵如意”。该作品以多色琉璃为原材料,采用脱蜡铸造法生产制作,以会议所在地青岛的海元素为基调,将海浪花演变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物——如意,底座犹如海平面上微微泛起的波浪,寓意着吉祥如意。
图为队员们观摩“海韵如意”的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邵明阳 供图
工人师傅们运用各种传统手法和技艺,制造出各种形状各异的琉璃工艺品,展现了琉璃工艺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员们有幸观摩了琉璃花瓶吹制、塑形的全过程,更加体会到琉璃制作工艺的精巧与不易。
淄博的琉璃工艺作品经常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展览和比赛,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和荣誉。特别是多次在国家级的外交场合中出现。这些琉璃艺术品通过展览和交流,将淄博的琉璃工艺推向了全国,引起了人们对淄博非遗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实践队员们对工人师傅进行了采访。琉璃的制作工序复杂,需要专业的技艺和耐心,由于博山琉璃的烧制技艺采取“师徒一对一”式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需耗费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少有人愿意持之以恒地学习琉璃烧制技艺。但是在新媒体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通过新媒体平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非遗产业开始焕发生机。
此外,淄博还注重推动琉璃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琉璃工艺不仅仅是传统工艺的延续,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和创新的思维。例如淄博的琉璃艺术家们将琉璃制作技术应用于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等领域,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琉璃艺术作品。
除了淄博琉璃,淄博的蓝印花布工艺也是一道靓景。2023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来到山东省淄博市“齐梅吹雪”工作室,深入学习与体验了扎染和蓝印花布技艺,探究新媒体时代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简约的蓝白二色,渲染着淳朴自然的清新之气;点线面的融合交错,勾勒着民间文化所特有的韵律和美感。这种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蓝印花布技艺,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美的无限向往,跨过悠悠历史长河,延续了近千年。实践队员通过抖音平台与“90后”非遗传承人刘峥老师取得联系,来到刘峥老师的工作室,开始体验。
工作室的刘老师为实践队员们讲解了在其工作室中陈列的各种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和他亲手创作的琳琅满目的蓝印花布艺术品,实践队员们切实感受到了穿越千年的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了能从植物身上知晓大自然更多的奥秘,静下心来倾听大自然无声叙说的故事,刘老师带领实践队员们从最简单的扎染做起,一步步感受蓝印花布的魅力。
图为刘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崔贵珍 供图
作为青年非遗传承人,刘老师与实践队员们讨论了许多关于非遗产业传承与发展的话题。刘老师表示,通过新媒体媒介进行传播将是大势所趋,运用好新媒体力量为扎染和蓝印花布开展宣传、推广、营销是传统产业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手工艺传播和推广渠道较为单一,很多文化兴趣爱好者想学习了扎染和蓝印花布的的相关工艺,欣赏更多的作品,或是想倾听作品中传达的民俗故事,只能亲自去一趟当地,才能深入了解。刘老师2021年开始接触新媒体平台,希望凭借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增强人民大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让更多人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和传承非遗,使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从而使非遗文化焕发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为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印染工艺进行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当前,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新媒体平台,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扎染和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的现状。利用新媒体拓宽推广渠道,培养更多的扎染和蓝印花布人才,实现传统手工艺从保护走向传承,从开发走向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花开花白皆天趣,布印成靛出自蓝。岁月需要时光的沉淀,历经变迁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国家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加大传承力度,将过去的传统、过去的手艺重新找回来、拾起来。旧物与新生,蓝印花布的故事在续写。
无论是淄博琉璃,还是蓝印花布,淄博的非遗文化传承的成功与现状展现了非遗传承的问题与前景。《“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到2025年,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健全,创造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明显提高。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共享保护发展成果,多彩非遗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为文化强国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09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