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薪火红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指导老师韩钊老师和朱峰老师一起到淄博市临淄区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公司,采访“红匠”于江涛。实践团队在与于江涛师傅深入交流中,深入挖掘“红匠”精神的内涵,弘扬工匠精神,讲好工匠故事。
指导老师韩钊老师与朱峰老师带领实践队员杜师吉、吴宇伦和张誉文,跟随于江涛师傅参观了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公司,加深了我们对公司的工作环境的认识,感受了国企的工作氛围,好奇心驱动我们走进它,去了解这个企业的艰辛发展历程。在参观的路途中,于师傅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紧张,与我们先聊家常,他慈祥的笑容以及略微低沉的声音让我们都放松下来,一步步走进齐鲁石化,慢慢打开探索齐鲁石化的大门。
图为于江涛师傅带领老师与队员参观交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杜师吉摄
回到于师傅的工作室,采访就正式开始了。实践队员吴宇伦主要负责问题的提问,张誉文主要负责笔记的记录与问题的整理。采访中的问题主要围绕工匠精神展开,其中问到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以及于师傅参与多项技术创新的攻关路途中,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于师傅的回答如下:
“第一点怎样来认识创新。在跟工作组长聊天的时候聊到,什么是创新的源泉,要把视野集中到什么地方,如何减少工人的工作强度,降低工作量,顺着这个目标去思考,就能够找到创新的思路。怎么样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人员的安全,做到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这就是创新的其中一面,但这个里面还会存在许多问题,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独当一面的技能,是要经过几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在生产一线的岗位上积攒经验,才能去发现这些并解决这些问题。”
图为于江涛师傅接受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杜师吉摄
在采访中,通过于江涛师傅的一些小故事,我们更能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在询问到于江涛师傅的技术创新源头,于师傅从自身的故事引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于师傅认为是兴趣的指引。当然,有的兴趣是来源于本身,还有的兴趣是来源于阅历、知识储备的增加,在于师傅刚上班的时候,他从起初的也对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参加工作之初,于师傅的兴趣是电脑,我们都知道年轻人都愿意打游戏,但是于师傅却从打游戏当中慢慢走了出来。我们在于师傅身上看到了工匠的蜕变,他从一个游戏的玩家到游戏的设计人员,也从一个年轻的技术工作者,经历时间的打磨与沉淀,逐渐变得稳重,发现工作中的创新点,进而成为有所成就的领导者。
我们看着于师傅办公室后面一排排象征着荣誉的奖章,好像看到一位满怀热血的年轻人,昂首挺胸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通过不断学习技术,发现创新,获得专利,逐步迎着奖章而上,为企业燃烧自己青春,面容上的皱纹就是最好的勋章。
从齐鲁石化的大门出来后,我们还在回味着于江涛师傅,他身上熟悉的慈祥,我们也能明白为什么他可以从年轻人中脱颖而出。他的学习精神感染着我们,工匠对我们来说,有点遥远。他们一般处于生产一线,认真做好一件事,哪怕没有轰轰烈烈的荣誉加持,他们也是最伟大的工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掌舵者,更加需要他们这种精神,默默奉献,持之以恒,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慢慢发现生活的思维定式,寻找不一样的创新灵感。
我们会在于江涛师傅身上挖掘出更多工匠品格,把它发扬并传承,让更多年轻人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绵延至今,亘古不绝。正是有他们这些人在为我们指引道路,我们才不会迷路。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事业而致以我们的芳华。
图为实践团部分成员与于江涛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杜师吉 摄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也能让心更细致些,动作更稳妥些,精神更丰厚些,思想更深沉些—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致、悠远的事业,也就是人人心中都能沉淀着传承千古的工匠精神,每个人就能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与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99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