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挖掘辽宁省丰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基因,7月15日,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赴辽冀两省五市社会实践团成员刘丹怡赴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实地调研,参观学习红色精神,并在馆内向游客进行了有关理论宣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护红色资源,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辽宁省教育厅印发相关文件阐释辽宁“六地”内涵和育人功能。本次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精心规划实践地点,为充分发挥辽宁红色文化资源重要作用,讲好辽宁红色故事,推动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做好了充足准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向游客宣讲。通讯员 刘丹怡 供图。
辽宁“六地”是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凝练,丹东市作为辽宁“六地”之一、抗美援朝出征地,有着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并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同年10月,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为了维护正义、保卫中国领土安全,捍卫和平,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出兵援助朝鲜。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了世界和平,推进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讯员 刘丹怡 供图。
纪念馆始终秉承全面反映、突出重点,内容客观、真实再现的原则,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展示手段,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冰雪长津湖”“激战云山城”“钢铁运输线”“鏖战上甘岭”“无敌坑道”等再现抗美援朝的场景,能够展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展现中国战士们的英勇无畏、顽强意志与不怕牺牲,能够激励当代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实践团成员采取线上线下双平台的形式,采用实地考察、文献研究与理论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学习红色文化知识转变为亲身参与红色文化实践。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中走进纪念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毛泽东主席与彭德怀司令员的大型铸铜雕像《临危受命》,明亮的曙光让人仿佛回到了七十多年前那个作出伟大战略决策的历史瞬间。纪念馆内战歌铿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年,只需805步便能跨过鸭绿江大桥,但,能跨过去却不一定能走回来。纪念馆内有一处玻璃橱窗展出了当年中美两军装备:一边是美军现代化的精良武器、抗寒的皮靴大衣、便于行军的指南针等,一边是我军“万国造”的落后枪支、单薄的军装等。美军的坦克、装甲车、高射炮、飞机一应俱全,我军一无所有,但我军有的是保家卫国的信念,是抗美援朝的精神!志愿军战士插在上甘岭主峰上的战旗有381个弹孔,43天的浴血奋战中它始终屹立不倒!“联合国军”在上甘岭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先后投入6万余人、发射炮弹190多万发、投掷炸弹5000多枚,上甘岭山头被炮弹、炸弹削低2米,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讯员 刘丹怡 供图。
最让实践团成员记忆犹新的还是纪念馆里还原的长津湖战役的场景: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势,仿佛是跃然矗立的“冰雕群”……三个志愿军“冰雕连”成建制冰冻于阻击美军南逃沿途,至牺牲仍保持着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长津湖地区地形险恶,气候恶劣,在战争开始之际,气温骤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棉衣已不足以低于寒潮,更何况出征长津湖地区的志愿军战士们大多生活在温热带地区,从未经历如此严寒,第九兵团冻伤高达3万多人!历时28天的长津湖战役,被公认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会战之一。这场战役之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战争走向完全改变。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筑起了长城,用生命捍卫了和平!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记录朝鲜内战局势图。通讯员 刘丹怡 供图。
勇士和阵地同在,英雄与日月争辉!本次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切身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育人、凝魂的功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94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