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乡村农家群众急救科普活动(通讯员 李知阳 次旺加布)
2023年7月19日—21日期间,在这个美丽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地,西南医科大学“急救战斗小队”团队开展了以“西南医科大学实用化应急救护技能汉藏双语科普”为主题,在松潘县城的牟尼沟、石坝子村、西山村和俄塞村、外城村、窑坝村等村庄,以每半天为时间单位开展了几场重要的乡村农家急救科普活动,引起了当地群众的热烈响应。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偏远地区居民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强化乡村地区急救救援能力,包括心肺复苏、婴儿窒息急救、成年人海姆立克法以及测量血压等内容,旨在为紧急情况下的生命救助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了解当地居民目前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意愿。3天之内,参加此次活动的总参与人数超过150多。此次活动得到了四川省科技厅急救科普培训项目组(2022JDKP0017、2023JDKP0039)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的技术、设备及资金支持。
乡村地区与城市相比,医疗资源有限,交通条件复杂,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或急性疾病,往往难以及时得到专业医疗救助。因此,提高乡村农家群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尤为重要。通过急救科普活动,让居民了解急救知识,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展开救援,为伤患争取宝贵的时间,降低伤亡率,保障生命安全。
图为团队成员在松潘县合照 汤程煦 摄
每当到了科普的村庄里,志愿者们按部就班,先让自愿来参加的村民们填签到表,完后向居民们介绍了检测血压的重要性,以及测量血压的正确步骤。居民们积极参与,我们为他们提供了测量血压的设备,让每个人都能亲自体验。同时给一些中老年人回答他们问的疑问,并科普了有关必回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的常识。
图为志愿者给居民测量血压 彭之毅 摄
活动正式开始,由团队主讲人向居民们介绍了心肺复苏(CPR)的操作方法,强调心脏骤停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正确的心肺复苏是拯救生命的关键。在科普活动中,志愿者通过实际演示和模拟操作,讲解判断一个人的生命体征,即判断“意识、呼吸、脉搏”,教授了心肺复苏的正确技巧,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步骤,以及应对不同年龄和体型的人员时的差异。居民们学会了正确判断心脏骤停,并在急救现场做出有效的应对。同时强调拨打120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及时拨打。同时组织大家进行实际操练。许多居民都踊跃参与,学习急救技能的渴望在他们眼中明显可见。
图为志愿者讲解心肺复苏 方璇 摄
由团队讲解员开展了成年人海姆立克法是一种自救和互救的急救方法,适用于窒息情况。我们向居民们介绍了该技巧的操作并带领大家进行实际演练。居要点,居民学习了海姆立克法的步骤和操作要点,以应对自身或他人突发窒息的紧急状况。居民都十分认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掌握这种关键技能。
图为志愿者讲解海木立克法 汤程煦 摄
此后,家长们对婴儿窒息急救技巧格外关注,毕竟婴幼儿的安全对于他们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向他们详细演示了正确的抱姿和拍背法,并鼓励他们亲自实践,。家长们表现得非常认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相互鼓励。在培训结束时,他们纷纷表示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心安理得。
图为指导婴儿窒息急救操作方法 彭之毅 摄
在石坝子村与居民们相互交流和调查过程中,有位叔叔跟我们讲本村的大多人们数都每天6点上山挖草药,蘑菇等,但由于地势险峻和树林密集等原因此过程中很容易手臂受伤,尤其擦伤、流血,所以我们团队特意利用一定时间讲解了伤口消毒和止血的理论知识,同时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教授了包扎的实践操做。主要包括“环形包扎法”“螺旋型包扎法”以及“8字型包扎法”等多个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操作的急救方法。
图为讲解止血包扎方法 彭之毅 摄
活动结束后,队员向她们赠送了急救宣传画册,并与这几位村名们合影留念,珍藏这段美好经历。
乡村农家群众急救科普活动的取得显著成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健康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自治州将持续致力于推进急救科普活动,积极倡导“人人会急救,人人懂急救”的理念,让急救技能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守护乡村幸福生活的安全。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乡村急救体系,实现草原地区居民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有效救援的目标。同时,也希望通过媒体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普及急救知识,让更多的人学会急救技能,为保障草原上的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图为与羊裕屯村居民一起合照 汤程煦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44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