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7月23日电(通讯员 姜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2023年7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来到青岛市即墨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播葛村榼子非遗文化,助力葛村榼子的保护与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在为学生讲解葛村榼子的发展历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姜新 供图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融合
在许多青岛人厨房的角落里,放置着一把把用报纸、棉布包裹好的榼子。逢年过节,人们就会将它们拿出来,洗净、擦干,放在面板旁边,然后将揉好的面团填充其中,按压结实,做出一个个如同雕刻品的小鱼、莲蓬、元宝、寿桃……在即墨,葛村榼子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也是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葛村来说,雕刻榼子是一种久远的手工艺术,它曾经是人们谋生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带有家族神秘色彩的绝活。时至今日,葛村仍然保持着雕刻榼子专业村的美名。俗话说,“三分匠人,七分家什”。榼子的雕刻工具,五花八门,木墩、木槌、铁凿……铁凿也因作用各异而名称不一,平凿、抢凿、起凿、钻凿、站凿、鱼头凿、鱼眼凿、鱼鳞凿……葛村的手艺人就是用这些工具,熟练地在各种木料上雕刻出寿桃、小鱼、莲蓬、元宝等多种图案。搕子的雕刻制作工艺大致上有十道工序:没墩、割板、画样、下料、起框、站框、抢平、站花、刀刻、刨光。其中刀刻这道工序最为复杂,也是最见艺人修养与功力,一切都是腹稿,意在刀前,形随刀走,有形无定势,状若行云流水,无半点迟缓犹豫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技艺在校园中绽放光彩
图为学生在观察使用榼子制作而成的榼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姜新 供图
在课堂上,学生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雕刻经验和心得。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作品,赞美着对方的创意和技巧。这种互动和分享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葛村榼子雕刻的艺术魅力。
通过这次课堂体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葛村榼子雕刻的基本技巧,还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们通过亲自动手,深入地了解了葛村榼子雕刻的过程和技巧,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图为学生在讨论榼子的用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姜新 供图
在课堂的最后,同学们积极发言为传承葛村榼子建言献策。同学们表示我们可以积极宣传和推广葛村榼子这一传统工艺。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讲或者写作等形式,向更多的人介绍葛村榼子的历史和特点。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制作经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葛村榼子的传承中来。只有传播,我们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葛村榼子,让这一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青少年传承葛村榼子这一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又有意义的任务。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可以让这一传统工艺在时光的长河中永不消逝。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传承和弘扬葛村榼子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葛村榼子的美丽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绽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34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