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三下乡:县宣传部接见,档案中心寻踪
中国青年网安庆7月9日电(通讯员 周文雨 梁昱)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合肥工业大学“松海遇黄梅”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于2023年7月9日收到宿松县宣传部部长周自磊的邀请,来到了县行政服务中心。随后至宿松县档案馆查询史料、实证,在古籍、小志中探索挖掘宿松文化与黄梅戏之间的渊源,发现宿松县地区独特的文化风韵,感悟黄梅独特的非遗魅力。
实践团抵达宿松县行政大楼后,于四楼周部长办公室处受到接待。周部长表示,宿松县政府对实践团成员们的到来感到由衷地高兴与欢迎。对于实践团探寻宿松传统文化与非遗黄梅间的联系表示支持。其称,现在的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到社会下乡实践,一方面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另一方面也是能培养人际沟通、碰到困难解决困难的素养,这既符合国家的育人计划,也与习总书记二十大中提到的“要立志做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同时,周部长十分赞同实践团的项目设想,认可成员们在宣传宿松印象时可能做出的贡献,鼓励成员们在接下来的实践日程中合理安排计划、高效高质量完成实践目标、完满结束实践行程。
实践团成员与周部长及文化部杨杨科长一同用过午餐后,在周部长带领下,实践团前往同样位于宿松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宿松县档案馆,与相关部门进行交接。
抵达档案馆后,馆长徐艳华带领实践团成员至二楼档案利用中心。实践团成员将此行查找资料的相关要求与工作人员董添乐交流,并明确查找到的文献将用于调研黄梅戏在宿松及其周边的发展史、宿松传统文化对于促进黄梅戏的发展传承等方面的调查。
待登记完成,成员们查阅到《宿松县志》、《宿松风韵》、《宿松文化志》等文献资料。资料中明确记载黄梅戏起源于唐初时期的黄梅采茶歌,是安徽宿松与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于每年清明、谷雨前后黄梅季节采摘茶叶时即兴吟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实践团成员参考地图查证黄梅县与宿松县毗邻,且不论是黄梅县或是宿松县,要想北上前往曾经江南省的省会安庆,都会经过位于宿松县内的北浴乡。据馆长介绍,位于北浴乡境内存在一座明嘉靖年间修建的廖河古戏台,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成员们分析宿松、黄梅两地戏班子北上,共同经过此地,在廖河切磋交流、共同促进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这符合历史事实,决定在最后一天去九井沟的行程中加入对廖河古戏台的实地考察。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在宿松县档案馆查询到廖河戏台方面提供的戏曲古抄本:从黄梅戏发展之初的采茶曲《送香茶》,到家喻户晓的折子《天仙配》、《女驸马》,通过观摩古抄本,字里行间浓厚的历史韵味促使实践团成员更好的感悟黄梅戏古香古韵,增强传承与宣传优秀非遗文化的信心。在查阅之余,徐馆长介绍到著名的黄梅小戏《打猪草》就发源于宿松县的柳坪乡,记录的正是农家百姓生活中的片段——打猪草这一农家活动,于廖河古戏台首次登台演出,后来因曲调轻松婉转,在安徽一带广为流传。著名黄梅戏大家马兰、韩再芬都多次进行过表演,以甜美动听的唱腔列数经典。资料整理齐全后,成员们感谢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并向档案馆承诺,在利用此次档案馆之行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整理获取一定成果后,也会及时反馈给档案利用中心登记。
通过今日实践,成员们获取到充分的黄梅戏、宿松相关资料,有助于后期调研报告更好的撰写,也帮助实践团成员更好的了解宿松文化与黄梅戏发展渊源之间的联系。在主要实践开展之前受到相关部门领导接待也有利于实践团接下去的社会实践项目顺利开展。
图为宿松县宣传部周部长接待实践团成员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飞 摄
图为宿松县宣传部周部长与实践团队长周文雨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飞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27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