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和28日下午,来自兰州大学的“石转稷香”会宁石磨炒面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全体成员按计划前往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中川镇,开展有关非遗项目的宣讲活动,为中川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献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非遗美食文化传播课。
随着一场覆盖甘肃大部降水的到来,干旱的会宁县未来几天都将处在降雨状态,气温随之下降,但队员们的实践热情依然高涨。在经历了近两小时的颠簸后,成员们终于抵达了实践地——中川镇中心小学。
在与相关负责人沟通后,成员们到达授课教室并分发教学用具。由于条件限制,中川镇中心小学教学的部分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但是孩子们的欢笑和他们奇思妙想的画作装点了稍显陈旧的教学楼。看到教室里贴着他们有趣的手抄报和拼贴画,想到他们曾经认真书写下的一个个梦想,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里都充满了亲切与温暖。接近上课时间,孩子们陆续走进了教室。初见团队成员,孩子们还有些羞涩腼腆,成员们也都是初次尝试教学,但随着团队成员与他们不断进行亲切的沟通和互动,课堂氛围很快就活跃起来。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团队成员制定了不同的宣讲方案:低年龄段孩子以动手作画、有奖竞猜等活动为主要方式,激发孩子们对“非遗”的了解与传承兴趣;高年龄段孩子主要通过深挖“非遗”的文化内涵以及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传递文化自信。在宣讲过程中,团队成员采取“深入浅出”的宣讲方法。起初小朋友们刚刚听到“石磨炒面”时,尽管这是一个省级的非遗项目,但他们大都对此感到陌生,但当团队成员们转为使用会宁方言中的“熟面”“杂粮面”解释时,孩子们就纷纷熟悉起来。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名词进行详细解释,使小朋友们对“非遗”的概念不只是停留在电视和书本里,将他们常吃的食物炒面与非遗概念相连,从而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
在面对低年龄段孩子的宣讲时,团队成员们收获了许多惊喜和意外。在抢答环节,孩子们踊跃举手,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个人风采。在给杂粮作卡通画的环节,小朋友们自由发挥,天马行空:有人画了他认为最可爱的八角,在整幅画上画满了形态各异的八角,命名为“八角大王”;有人在原画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工,画出了更可爱的卡通形象;还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把闪亮的“金粉”洒在自己的作品上……尽管由于下雨,到场的孩子不算太多,但气氛依旧十分热烈,洋溢着童真乐趣。
在面对高年龄段孩子宣讲时,团队成员也获得了许多热烈的反响。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询问他们心中炒面的不同吃法,任其发挥奇思妙想;给孩子们讲古诗词,带其领略中华诗词中的“食文化”之美;最后还带着孩子们一起背古诗,开展“美食飞花令”,勤奋好学的孩子们频出佳句,妙语连珠,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宣讲结束后,团队有幸采访到了组织该小学夏令营活动的相关成员——来自南京工业大学支教团队的秦泽文。秦泽文表示,他认为非遗进校园是“从小在孩子们心里种一颗种子”,在培养文化自信、文化意识上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措施。本次宣讲活动的初衷,正如他所说,是要把非遗的种子播撒进少年儿童一代的心中,让非遗传承的火炬传递,让文化自信的华章溢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26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