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践队员高琳在江苏省南京市对当地的红色资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进行追寻学习,旨在重温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
追寻红色资源,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今天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实践队员们要去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曾几何时,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仅是来源于电视、电影和历史课本,那一段中华民族苦难屈辱的历史,像一把利剑深深刺痛实践队员的心。30万亡灵的冤魂,魂牵梦绕在脑海里。今天,踏上南京这方土地,信步其中,用心体验这座城市曾经遭受过的苦难。
进门之前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上的一系列铜质塑像和解说文字逐步带实践队员们走进了那段痛苦屈辱的岁月:丧夫失子,仰天悲叹的母亲;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孩子;体无完肤,痛苦万状的老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手无寸铁的平民啊,逃难,是求生的唯一”……这一切的一切,都紧紧地揪着实践队员的心。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通讯员高琳摄)
回忆惨痛事件,缅怀遇难同胞
纪念馆正面石壁上醒目的写着,“1937.12.13-1938.1”。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千年古城一片焦土,百姓成为待宰的羔羊、财物洗劫一空,先后罹难的军民达30多万。拾阶而上,刚正的青石垒就的城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可摧毁,满眼的鹅卵石是那场浩劫中牺牲的数十万民众。
馆内四处回响着悲凉的音乐声,让人的心情愈发凝重。巨大的墙面用不同国家的字体书写着触目惊心的300000和平大钟。通过正门宽阔的小广场,是然伫立的残缺的纪念碑,挣扎扭曲的一颗青铜头颅和一条胳膊半陷在鹅卵石中,300000的数字,再一次令人触目惊心。凡是到过纪念馆的人应该都会对那些采集的幸存者的脚印记忆尤新,它们代表的是苦难,昭示的是坚定。因为尽管不堪回首,经历过那次劫难且尚在人间的人站了出来,并且永远都站在那里,用最最凄惨的人生经历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走进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隔着玻璃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的累累白骨密密麻麻地堆放在一起,看得见上面刺刀留下的痕迹,看得见子弹穿过的孔洞。实践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来到了刻有遇难者同胞姓名的墙壁。作为后人的实践队员在掠过一个个受难者姓名时,只能发出无奈的喟叹。我们在面对既成事实的历史实在是无可奈何,我们无法超脱他们,能做的只有“以史为鉴”。实践队员向遇难者同胞深深鞠了一躬,并为他们献花缅怀。随后,实践队员们又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的志愿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使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切的了解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图为实践队员为遇难同胞献花。通讯员高琳摄)
(图为实践队员们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的志愿者进行交流后留下合照。通讯员高琳摄)
珍惜当下,展望美好未来
在墓地广场南侧,向西走过由“劫难”、“屠杀”、“毁圮”、“祭奠”四组浮雕组成的浮雕墙,便到了南京人所称的“哭墙”,上面和唐山大地震纪念碑一样,镌刻着遇难同胞的姓名,而每一个姓名背后又暗藏着一个个破碎的家庭。耶路撒冷也有一堵哭墙,虔诚的信徒会静默地向哭墙倾诉、个人的悲哀喜乐。只是不知在南京的这堵哭墙前久久驻足的行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细看之下,灰白色的花岗岩上透出光亮和点点茵绿,透露出星星点点希望,只是这希望希望就像是随波逐流的浮萍,生长着浅薄的根,终究未经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留给我们的只是浩渺的烟波以及永不会再现的音容笑貌。就像是托尼·凯耶拍摄的电影《超脱》一样,看似超脱,实际谁都无法超脱。
在和平广场伫立着30米高的和平女神雕塑,30米与30万遇难同胞相呼应。行至此,似乎沉重压抑的氛围有所减轻,四周绿树环合,中央一座洁白的雕塑静默矗立着,默默凝视远方,似是在期望着什么的回归又好像什么都不会回来。
作为后人的我们究是不能一味沉湎于旧日的悲伤,我们无力改变历史,也无法替他们说出原谅,或者是与这个世界和解。我们能做的,这是让30万人骨血堆砌而成的和平女神永久矗立,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吾辈当自强,怎愧担此少年郎?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和平女神的雕塑。通讯员高琳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23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