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海学子三下乡:小棚养虾编织致富梦 产学融合拓宽致富路
中国青年网湛江7月8日电(通讯员 李凡)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强产学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广东海洋大学饲渔团队(智慧机器人创新团队)于7月8号上午,前往湛江海大小棚虾养殖园区,开展以“饲渔乘风漫步乡村,智行投料破浪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小棚虾养殖园实地调研,探访南美白对虾小型温棚养殖模式,以青春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塘头调研摸实情 小棚养虾展前景
为了解南美白对虾小棚养殖模式,饲渔团队在闫秀英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南美白对虾养殖园区进行实地调查交流,湛江海大王其华总携章佳斌场长和张春成场长与饲渔团队展开了深入交流。园区内利用土池埂铺设地膜,用钢架支撑透明塑料膜,且透明塑料膜之上又盖有外白内黑的黑白膜,搭建成一排排小温棚。
图为张春成场长带领饲渔团队实地考察养殖园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梓涵 摄
王其华总向饲渔团队介绍到:“我们这种小棚养殖模式是由最初的土塘改进而来,增加了更多的增氧设备和黑白膜。不同于如东那边的小棚长40米,受高温影响,我们这边大多缩短为32-36米,有利于通风,使棚内水温保持稳定。”接着,章佳斌场长介绍了小棚养虾的三个特点:搭棚起到保温和隔离作用、以地下水作为水源、严格把控苗种质量。
王其华总介绍到,当地一共有31张棚,目前放了第一批苗,16张棚,每一个棚放苗量约为4.5万到5.5万尾,养殖周期约为80-100天,产量一般是1500-2000斤。对虾养殖的成功率在高温期最低也有6成,低温期大约为8-9成,总体来说收益较好。因为相比于华东,华南地区的气候更适合小棚模式的养殖,养殖成本更低,加上华南地区依托珠三角以及大西南消费市场,虾价常年高于华东地区。而且小棚养虾模式具备灵活、高产、可控等优势,养殖周期短,产量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在湛江海大小棚虾养殖园,饲渔团队认识到小棚虾养殖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
图为王其华总和章佳斌场长向饲渔团队介绍小棚养虾模式。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梓涵 摄
科技赋能助转型 学科交融促发展
王其华总和张春成场长向饲渔团队介绍到:在小棚养殖模式中普遍采取人工投料,但目前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请工人难,二是用人费用高。并进一步提到,在水产养殖塘头缺少年轻人持续加入。
水产养殖工作环境辛苦,风吹日晒,且工作地位于乡村偏僻处,年轻人不愿从事水产养殖。尤其在小棚养殖模式中,小棚内投料闷热劳累,日复一日重复单调如一的体力劳动,确实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更不能得到年轻人的青睐。而且,随着人工费用逐渐增加,使得水产总投入成本增多,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受到挤压。显然,人工投料已不能满足当前水产养殖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渗入水产行业,对水产养殖走向机械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渔业现代化是水产养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湛江东海岛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渔业,推动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饲渔团队依据水产养殖需求,通过学科知识交融互汇,融合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研发了全自动投料智慧养殖机器人——饲渔Ⅰ号。饲渔Ⅰ号可代替人工远程操控进行投料,可实现远程自动观察料台、自助装料卸料、自助充电和规划路径等,可实现一机多塘使用,以减少成本投入。
图为章佳斌场长带饲渔团队成员进入棚内观察料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梓涵 摄
饲渔团队在湛江海大养殖园区内对饲渔Ⅰ号进行了试运行。王其华总对饲渔Ⅰ号表示肯定,他向饲渔团队说道:”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不少企业都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若从小棚养虾的投喂方式入手,采用机器投料,跟上现代化养殖的步伐,助推产业提质增效,也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图为饲渔团队在小棚虾养殖区展示“饲渔Ⅰ号”机器人智行投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梓涵 摄
产学融合谱新篇 共筑智慧养殖梦
王其华总在水产行业深耕二十年,对于大学生三下乡深入基层表示赞许,他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为增强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干实事的能力,以耕读精神锻造新时代人才,饲渔团队深入一线塘头,将生产与学习相结合,将课堂知识付诸于具体实践,从而响应国家引才、育才、用才号召,达到产学融合。
体于身,践于行。广海学子以专业知识推动新渔业智能化发展,以实际行动推进新农科时代化发展。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饲渔团队意识到智慧兴乡、科技助农的重要性,纷纷表示今后要扎根基层,全力以赴助力渔业现代化建设。
图为王其华总与饲渔团队成员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梓涵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92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