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深刻了解柳腔文化,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寻腔探柳实践队成立,并对柳腔文化展开深度调查。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当时灾民演唱的曲调即流传于民间的“肘鼓子”腔,该声腔流传到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曲、秧歌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声腔——柳腔。
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寻腔探柳实践队走进即墨市,对当地的柳腔文化进行深度考察和实地访问。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同时,善于运用比兴和夸张手法,增强感染力。柳腔采用民乐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柳腔的曲牌包括演唱曲牌、弦乐伴奏曲牌和吹打乐曲牌,大部分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来,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剧种移植来的。
柳腔的表演亦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细腻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转化到“手、眼、身、发、步”的基本功法运用上,使唱、念、做、打、舞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表演艺术。柳腔以演出剧情曲折的唱工戏为主,包括悲剧、喜剧、闹剧等。柳腔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与其他剧种基本相同。生行分为大生、小生、老生、娃娃生等,均用本嗓演唱。旦行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尾音多用假嗓演唱。我们了解到柳腔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充满着人民的智慧和艺人的精湛技艺,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柳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柳腔起源于民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贫苦的旧时代,它是即墨人民的主要精神食粮。它的产生体现出即墨地区人民的艺术创造力,也为中国的戏曲历史增添了闪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柳腔艺术全面提高和拓展,不仅能演出传统剧目,还能演出现代剧目,而且还能演出武戏。其传播地域也不断扩大,不仅在胶东半岛,而且还到了河北、江苏、东北地区,为更广泛的观众所了解和喜欢。柳腔的形成,对江苏、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境内梆子系统地方戏的产生传播和支派的繁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不仅欣赏了传统的柳腔曲艺,也看到了曲艺人学习的不易,更加体会到传承传统柳腔文化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是新的时代,是青年人的时代, 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弥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丰富和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促进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的重要课堂从而优质成才、全面成才。实践活动的意义有利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探索柳腔文化让我体会到了实践的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55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