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百里侗寨”,寻侗乡之美
——南京审计大学“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走访肇兴侗寨
贵州省曾经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也聚集着很多少数民族人口。为全面探索共同富裕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感受乡村现代化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日常生活的改善与影响,7月19日,南京审计大学“澄园先锋”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展开调研活动。
【图一】
进入侗寨之前,团队成员就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盛装的侗家儿女以拦门酒的礼遇与独具侗族特色的歌声迎接前来参观的游客,让团队成员体会到独特的侗族文化。在拦门酒结束后,团队成员与他们交流,他们自豪地向团队成员介绍家乡的变化,还热情地教团队成员说祝酒侗话,大家都感受到了深刻于他们骨子中的真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图二】
团队成员们前往肇兴·侗族文化展馆,深入了解侗族文化。刚到展馆主入口,看到扎染的背景和标志性的鼓楼模型,大家不禁惊叹侗族文化之美,“侗族不仅有美酒、美景,连建筑也是那么的特别。”团队内的侗族成员自豪地道:“这才只是我们三大法宝之一呢!我们侗族的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每一样都很美。”大家在参观了解侗族的衣食住行后,不由得感叹中华文化的多彩,民族文化的多样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对于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品和文化遗产,如何让其从鲜为人知走向家喻户晓,在新时代下焕发新活力,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方向。
【图三】
深入展馆,团队成员来到手工扎染体验坊,不少游客在此体验手工扎染艺术。随着社会的变迁,纺织印花的机械化生产得到普及,手工印染业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而这种游客手工体验扎染的活动,不仅让扎染在新时代有了新的传承方式,也是用它的美吸引着人们去制作每一件艺术品。
【图四】
为了解侗寨特色商户的生活营收状况,团队成员们采访了当地一位仍然坚持手工绣制侗服的阿姨。从淳朴腼腆的师傅口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许多关于侗寨特色手工艺品的现状。师傅说:“我家几代人都是做这个的,我也是从小家里教的。”而她将之作为自己终生事业的原因,除了家传外,还出于自己对于这门技艺的热爱。前几年因为疫情,经济不景气,客流量少,产品卖不出去,收益少导致当地相关手艺人退出市场以至于相关产业有所萎缩的现状,师傅表示:“对于传统技艺传承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热爱自己的事业。”秉承真诚热爱的品性,守持认真执着的态度,优秀的工匠,对所从事工作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和热爱,工作的过程就成为满足兴趣、发挥优长、体现价值的过程。工匠精神是一种“慢”姿态,将精益求精的专注融入工作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怀着默默耕耘初心,守着工匠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不断追求革故鼎新。
【图五】
【图六】
通过对侗寨的探索,团队成员不仅亲身体验了侗族特色民俗,还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寻找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是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难题的着力点,是合理利用民族文化遗产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也可以成为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24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