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志豪)千里长寿,风光无限。长寿早在七千多年前便有了原始人类活动的痕迹,直至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在四川东建立巴国,定都今重庆。长寿时称巴国枳邑。
得益于长寿得天独厚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风淳朴,热爱劳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使得其文明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得到自然的眷顾。悠久渊源的历史文化和独有的民俗风情孕育了长寿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5项区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次,为深入了解长寿非遗文化中的民歌的精神内涵,将青春之力注入长寿非遗文化,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研行长寿·探寻乡影”实践团于7月18日前往重庆市长寿湖狮子滩社区采访长寿民歌非遗传承人杨百克先生并进行实践学习。
在思想与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看这群青年人一起放慢脚步,走进这长寿“拖滩号子”,见证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感受长寿人民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开启一场追溯中华非遗之美的体验!
拖滩号子是一种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劳动歌谣,是为缓解生产劳动中身体的疲乏。每当渔船行至险滩,渔民们便会唱起号子一起渡过险境。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长寿湖聆听杨百克先生讲解拖滩号子的历史文化。吴志豪 供图)
为更深入更深层次了解劳动人民的切身感受,实践团队员们主动申请学习其中一段号子内容,以实践学习的方式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在学习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能明显感受到杨百克先生对拖滩号子的热爱因为尽管其年数已高,但他仍声情并茂地将拖滩号子动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来,以火一般的热情给实践团成员们传道授业解惑。
(图为杨百克先生亲身示范教学实践团成员拖滩号子部分动作吴志豪 供图)
在思想激烈碰撞,文化相互交融的全球化的今天,要想传承发展自身独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在世界文化舞台之中成为佼佼者,就需要自身传统足够优秀,能经历住岁月和时光的沉淀,也需要青春一代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播撒的行列之中,以青年人只争朝夕的热血和敢于拼搏的血脉灌注于非遗文化,用青春、活力、新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用青春之力注入非遗文化,让青年一代坚定文化自信,让华夏儿女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图为杨百克先生与实践团成员合照 吴志豪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23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