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国杂技,曲阜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鲜衣怒马少年实践小队于7月17日开展了对于中国杂技这项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调查。小队成员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杂技这项传统文化,了解这项活动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扬这项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杂技,实践小队选择了作为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的河北吴桥进行线上实践调查。经过调查,实践小队成员了解到吴桥杂技是流传在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汉、唐达到兴盛,宋代时走向了民间。吴桥杂技展示人体技能技巧,门类齐全,节目阵容庞大,包括耍弄技艺、乔装仿生、动物驯化、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共有1100多个表演节目。吴桥杂技有自己的行业神——吕祖吕洞宾,且具备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并且在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吴桥县申报的“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吴桥杂技表演现场
实践小组通过资料了解到,吴桥杂技艺术源于民间、历史悠久,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带着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几千年传承就是其强大生命力的证明。吴桥杂技艺术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既有国家的民族精神,同时还包含着独特地域风骨的燕赵精神。吴桥杂技保留着值得流传的实际精神价值,值得继承与发扬。
但与此同时,实践小组也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数字技术、信息与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杂技文化正受着世界文化强有力的冲击。时下,欧美日韩的音乐、电影、动漫正在占据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视线,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让年轻人更难接受杂技这样的较长时间的艺术表演。与此同时,杂技文化的身影似乎也越来越遥远。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演出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的改变,老艺人、老教练、老手艺人越来越少,行业规矩淡化,吴桥杂技文化有逐渐走向消亡的危险,亟待挖掘和抢救保护。
幸运的是,实践小队也注意到了吴桥杂技在努力地为杂技表演不断进行创新研发,赋能提升,他们将古老的杂技与现代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相结合,为人们带来视觉听觉上的盛宴,同时他们推进杂技与其他各类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勇于包容互鉴、博采众长,将具有沧州特色的武术、曲艺、舞蹈等文化元素融入杂技之中,使人们感受到文化的多元之美。
同时,实践小队还了解到,为了把吴桥杂技名片擦得更亮,让更多人了解吴桥杂技,吴桥建造了吴桥杂技博物馆,吴桥杂技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一所杂技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了解吴桥杂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通过它可以让他们了解吴桥为什么被称为杂技之乡,吴桥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这些无疑为杂技这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动力,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杂技对当今时代的价值。
图为吴桥杂技博物馆
实践小队圆满完成了此次对于中国杂技的社会实践调查工作,实践小队成员表示希望能够让这门古老艺术从根源上真正得以传承和创新,在新时代中国建设与发展道路上激发其创新创造的生机与活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中国杂技艺术。
图为筑梦中华实践队合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023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