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钰晨 通讯员 徐乙铭 任姝璇 施钰晨 图片提供者 任姝璇)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纺织印染手工艺,是有着几千年发展与演变史的艺术活化石。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探寻蜡染技艺发展新路径,7月17日,中南大学人文学院自然而染团队前往凤凰古城“蜡魂”艺术馆开展调研工作,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王曜深入学习蜡染技艺,了解蜡染的发展现状。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自然而染团队与王曜在艺术馆前的合影)
蜡染是有根有魂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苗族的传统手工艺,蜡染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大量具有民族元素的图案、花纹储存在手艺中,成为非遗蜡染技艺的见证者。“传说在远古时期,黄帝、炎帝与蚩尤为争夺天下进行涿鹿之战。苗族为躲避战乱,从长江黄河以北地区向云南、四川等南方地区迁徙,为防止财富在逃亡中流失掉,机智的苗族人选择将它们锻造成易于携带且具有审美特性的银饰,所以我的艺术馆前巨大的雕像,便是战神蚩尤,这便是为了追‘苗’根,溯‘苗’源。”面对团队成员提出的疑惑,王曜指着门前的雕像,回忆着说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王曜老师)
在王曜的指导与帮助下,团队成员亲自体验画稿、上蜡、搅染料、脱蜡。蜡油温度很高,画稿落笔的位置很难把握,但成员们并没有因为复杂的工序退却,而是克服困难,完成了简易作品的蜡染。
团队成员针对蜡染非遗传承及发展现状对王曜进行采访,了解到由于工序的复杂,制作成本较高,蜡染产品受众面较窄。但他也在不断探索融媒体背景下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他通过制作玩偶、发卡等小物件,降低蜡染单品的价格,尝试直播、网络销售等渠道,拓展蜡染的销售路径,让更多人看见蜡染,了解蜡染,传承蜡染。
(“蜡魂”艺术馆内文创产品的展示)
本次社会实践以访谈调研、宣传推广为主,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以发现非遗产品创新的更多可能性。团队成员希望通过本次调研的宣发与成果的产出,提升人们对于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88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