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先辈红色事迹,追寻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2023年7月17日和7月18日,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追寻印迹,感悟历史”革命文化体察团跟随成员薛小虎同学前往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和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探访当地的邓国栋烈士纪念馆和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了解先烈事迹,感受革命力量,学习红色精神。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河津市东黄村,走访邓国栋纪念馆,纪念馆分为展厅、接待室、纪念碑广场。走上广场,纪念碑广场的中央是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刻有薄一波题词“邓国栋同志永垂不朽”,九个大字闪闪发光,彰显着“铁肩担道义”的风光,背面刻着烈士生平事迹。
走进展厅,团队成员逐一学习厅内展品:首先是陈列柜,里面列有数册记述邓国栋烈士事迹的图书,墙面挂有邓国栋烈士的革命烈士证明书,邓国栋用过的桌子、椅子、灯盏、砚台等物品,还有一尊邓国栋的半身塑像。
团队成员在馆内一一仔细观看,认真学习,场馆人员细心讲解,帮助团队成员更深入地了解烈士事迹与陈列品的历史渊源。站在馆内沉思许久,团队成员听着耳边广播传送邓国栋烈士的事迹:从五一八反房税运动、支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省城工农商学界万余人的反帝游行集会,邓国栋不断参加爱国运动,向百姓们揭露帝国主义残杀工人的罪行,激发工人群众的反帝爱国热情。像场馆人员一样讲好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是我们的责任所在。看着身边其他来参观的游客,团队成员也不禁动容,“铁肩担道义由何而来呢?”团队成员看到这五个大字时,不禁发问,还没等场馆人员进行讲解,身边的参观者便伸出援手:“由李大钊先生来”。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李大钊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而“铁肩担道义”这五个大字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老一代革命烈士的红色精神写照,他可以是李大钊,也可以是邓国栋,也可以是任何人,是千千万万心怀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的百姓们,心怀大义的人!
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前人所铸星程将由后人延续,后人将以前人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作为指引,以革命先烈们为榜样,以追随先烈们的崇高精神为目标,继承优良传统,保持先进思想,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过去的征程如燎原之势,最终走向成功,先烈事迹在这之中闪耀着点点星光,异常耀眼,从河津第一位共产党员背负起铁肩道义,担负起了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到河津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组建、河东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建立。邓国栋用他23岁的韶华,谱写出青春澎湃的壮丽篇章。
怀着对烈士的崇敬之心,团队成员缓缓走出纪念馆展厅,看到招待处的人流走动,便叫停几位来参观的游客询问来这里的缘由,“来纪念烈士”“来看看我们当地的大英雄呀”,说这些话时,眼睛里闪着坚定而热烈的光芒。待团队成员转头一看,纪念碑前正有几个小朋友抬头仰望,举手敬礼,仿佛跨越时空与先辈对话,红色薪火由此得以传承。
7月19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南泥湾进行参观学习。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响应中央领导毛泽东的号召,率领全旅,背负厚望,进驻南泥湾“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团队成员踏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伟人毛泽东的身躯,以及在那个年代称得上是奇迹的数字,“开荒”“收获细粮”统计表,“粮食”“蔬菜”“养猪”生产统计表,数字的变化彰显着农业为第一位的生产策略,而工商与农业的关系密不可分,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为之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改善生活而努力”几个大字令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并体会到“大生产”的艰辛与成功。
本次走访令团队成员感悟良久,每经红色经典之地,回顾各位烈士所经历的一切,革命事业的艰难苦楚,感受烈士的大无畏精神,先辈的不易与勇敢,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过去是属于先辈们的辉煌,现在是先辈们创造的光荣,而未来是先辈们一手创造的希望!每每回忆,难以忘怀。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这一代人更当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36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