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张家界市慈利县苗市镇白龙村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白龙村探究红色、民俗文化与乡村基础教育的关系以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及其发展计划。为了配合该主题的研究,实践团在到达目的地后,首先,就本地的红色、民俗文化展开相关调查。
实践团围绕白龙村蕴含的红色、民俗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现状这一主题展开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开展了夏令营活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学校、村委三个不同主体对白龙村红色、民俗文化的讲述、了解程度、传承问题的看法以及其对孩子的教育作用的看法。此次走访调查一共持续了四天,在这四天的时间里,实践团12个人分成4个小组,对白龙村不同片区的村民展开了调查,多采取访谈与调查问卷的形式。一共走访了40余户人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图为实践团合影
丰富多彩的红色、民俗文化,感受白龙独特风情。
通过走访调查,实践团了解到白龙村的名字起源充满神秘色彩。白龙村水资源较为匮乏,由此产生了水神崇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白龙护一方百姓。”“白龙村”由此而来。当然还有其它说法,是为了纪念为百姓求雨的张明仙公公,取名白龙村,还因此为他建立一个寺庙。此外,当地还有许多民俗文化。从老一辈口中得知,以前的土家族在此修建板筑房居住,并在板筑房围成的院子里习武练功。还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戏剧,名为阳戏。实践团幸运地采访到了一位民间艺人印祖钊老爷爷,他掌握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技艺,人们称之为“打渔鼓”,以唱为主,说唱结合,是一种口头讲说的艺术表演形式。同时“打腰鼓”也是当地仍在活跃的一种特色民俗,在去年支教团和村部合作开展的文艺汇演上,相关的民俗文化传承者还进行了表演。过年时村里也会进行打年糕活动。2018年村委会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年糕集体活动,反响热烈。
除民俗文化外,实践团对红色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采访到一位“长寿老人”李元珍,从奶奶的口中得知,她幼时曾与红军有过一面之缘,之后她做了一名教师,时值村里修建水库。她带领学生上山修水库,一遍修水库一遍喊号子,歌颂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经查证《慈利县志》,贺龙、周逸群等人辗转经白龙村,村里的老者也说,当年贺龙经过此处时,曾在村里的杨玉宁家中过夜,位置大概就在现在白龙村的善士娅附近。村委也会定期开展相关的红色文化讲堂,提升村民对红色文化的认识。
图为“长寿老人”李元珍照
失落的红色、民俗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实践团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当地的红色、民俗文化正处于消失绝迹的边缘,大多数村民对此并不了解,出去读书的孩子更不必说。同时,在问到关于白龙村文化的传承问题时,村委表示:“有过此类想法,但还没有开始着手准备。”由此可见白龙村的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难道这样丰富的文化就要随着老一辈年岁的增长而湮没吗?
之后的调查让实践团有了一些方向。在和村民们探讨关于红色、民俗文化的传承问题时,绝大多数村民仍然是持一个支持的态度,希望可以把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承下去,一些村民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构想:依托白龙村民俗文化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少数村民已经付诸实践,例如村长带头投资的苗小桔产业。大多数村民认为开展红色、民俗文化宣传活动,对于团结本地村民有一定帮助作用,同时能够推动小孩子的成长,可以让他们铭记历史、牢记历史,加强爱村、爱国意识,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白龙村许多老人都会在闲暇时间,和小孩子们讲述过去的红色故事,认为这有必要且有教育意义。
拾起白龙红色、民俗文化,实践团在行动。
走访过程中,实践团调查了村民对于红色、民俗文化进课堂的态度,大多数村民持支持的态度。在了解到白龙村蕴藏着红色、民俗文化,但却面对着严峻的文化现实时,实践团以白龙村第四届“童心向党,感恩成长”暑期夏令营活动为契机,在支教期间借助当地的红色、民俗文化,开展相关课程,希望可以对白龙红色、民俗文化的传承有所帮助。我们开展了民俗、民风课,在课上向同学们展示白龙村本地的红色、民俗文化,并鼓励同学们自己去收集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学校、家庭、支教团的三方互动。同时所开展的历史课、信件里的中国课,讲述了一件件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鲜活起来,增强爱村、爱乡、爱国、爱党意识。每天的“小朋友,大喇叭”广播活动,宣传红色事迹、国际重大事件,让红色文化“声”入人心。实践团已经开展了八天的支教活动,在八天的支教活动里,尽自己所能助推白龙村红色、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图为夏令营参加书法篆刻讲座
通过调查,实践团发现白龙村的红色、民俗文化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为乡村基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助推教育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但面对严峻的文化传承现状,乡村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红色、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到白龙村的红色、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之中。推动文化、教育双发展,形成文化育人、人养文化的良性循环局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99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