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红色巡防团张行景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实践队员们一行人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该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又被称为江东门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从藏地,是为了铭记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是中国人民承段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
图为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行景 供图
尽管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但当实践队员们真正走进纪念馆内,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摒住了呼吸。从门口先是一座巨大的黑色雕像,雕像刻画了一位母亲悲痛的抱着一个孩子,孩子的手无力的垂了下去,很难想象这是怎样一种撕心裂肺的悲伤,而这样的场景却无数次发生在大屠杀的那几个月内。纪念馆内几乎是全黑的色调,走进去可以看见台阶两侧是书架,上面满满的全是档案盒,盒子侧面写着名字,一个盒子代表一个人,一个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人。下了台阶正对着一块大屏幕,屏幕上滚动着遇难者的名字,300000个鲜活有力的生命,而证明他们曾经存在的方式却是书架上的档案盒,屏幕上滚动的名字。
图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行景 供图
走过一个个展厅,历史书上用3页描写的大屠杀场面在实践队员们眼前完完全全的展开。展厅里保留着从大屠杀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物证:老旧的地图记录了日军在中国的行军路线,小小的红色圆圈是被鲜血染过的城市的缩影;成片的“废墟”是连天炮火下的碎片;玻璃罐中的黄土里是被掩埋的群众的骨灰和眼泪;发黄的照片中是日军残忍尖刀刺向绝望的人民的恶魔瞬间;外国记者的文字目睹了日军南京暴行之残忍。那刻,实践队员们看到的所有物件都没有开口,文字无声,照片无声,雕塑无声,却声声震耳欲聋…
图为明妮魏琳特的雕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行景 供图
图上是明妮魏琳特的雕塑,同时也是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神父的原型。她被称为妇女和儿童的“守护神”。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南京沦陷前期,美国大使馆多次召集美国公民撤离,都被魏特琳拒绝了。她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开设成专门收容妇女难民的难民所。南京沦陷时,这里收容了近一万民前来避难的女性。而这个女子避难所也吸引了日本兵的注意,日本兵不断冲进来折磨里面的妇女,将女子拖去慰安所。为了保护院子里的女性,她不断在院子里巡逻,去日本馆申请保护信,阻止那些正在发生的恶行。大屠杀过去后,魏特琳也获得了采玉勋章。而在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前方,上面也写着她生前的心愿:金陵永生。馆中这里的灯光似乎也亮了一些,这里记载的都是一些外国人对当时南京人民的帮助。其中包括外国媒体对日本虚假新闻的揭露等等。感恩那些怀着人道主义施以援助的国际友人,感恩他们守护了一方难民。
最后一个展馆的灯光分外明亮,墙上贴满了日本投降的经过与协议,而走出室内场馆又是一条长道,这条道路上只有向上垂着冲锋号的士兵和一名拿着和平鸽向上托举的女子雕像,印证了那句“后方草不生,但前方生机勃勃”。
图为象征和平的雕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行景 供图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奶奶说过“我们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今天站在祖国繁荣之处歌颂祖国和人民,在这和平昌盛的前夜却是一眼望不到头穿越几十年而来的黑暗。我们无从知晓南京城里刮过的风有没有鲜血的味道,大街小巷里有没有抗争的痕迹,泥土之下埋藏了多少的冤魂。这里曾发生的惨案不被施害者所承认,受害者必不能将这段历史忘却!
图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尾标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行景 供图
走出纪念馆,走出1937年的南京,实践队员们站在了2023年的南京,看着眼前的车水马龙,心中已经是别样的滋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此次下乡,实践队员们受益匪浅,必定“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通讯员 张行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85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