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景德镇正等着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实践小队的到来。八月伊始,景德镇确实是下着蒙蒙细雨,沉醉于《青花瓷》悠扬的曲调,怀着对瓷器的期待,我们实践小队开始了景德镇之行。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英文是China,那大家是否知道小写的China是“瓷器”的意思呢?当时,景德镇的瓷器靠着“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美称,风靡外国市场,因此外国用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代表瓷器,更是用此代表着中国。可见,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非同一般。而如今,面对着机械化生产的冲击,曾经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传统手工瓷器该何去何从呢?景德镇瓷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该如何继承如何保护呢?抱着这样的困惑,我们小队开展了关于了解景德镇瓷器文化并探寻其创新发展的社会实践。
首先,我们实践小队通过探访中国陶瓷博物馆来了解关于景德镇瓷器、瓷业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尽管当时正下着雨,却丝毫没有磨灭我们对瓷器文化探索的热情。景德镇以瓷器成就瓷业,而促使景德镇成就瓷业的高峰,离不开瓷业内部环环相扣的分工。正如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渴成器。其中细微节目上不能尽也。”一件景德镇瓷器,要经历72道工序,凝聚着72个人的心血。正是因为如此分工明确,景德镇制作瓷器的手工艺人们一辈子只完成制瓷工序中的一项,例如,拉坯的手工艺人一辈子只完成拉坯的活,施釉的手工艺人一辈子只完成施釉的活。我们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更是充分的体会到了这样的匠心精神,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坐在简易木板搭就的工作台上,用一根木根转动底盘使泥块高速旋转,双手精巧的揉捏,一个泥碗就制作而成了。通过采访,我们知道了师傅从小就开始学习拉坯,如今他已年过半百。老师傅说道:“转动底盘旋转的速度、需要加多少泥块,我凭感觉就能知道了。”这让我不由得想到《卖油翁》中的一句话,“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访古之后则是溯今,为了探寻如今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我们实践小队一行来到了充满时尚和现代化气息的陶瓷商业街——陶溪川,跟传统的瓷器比起来,陶溪川瓷器不再仅遵循传统的古典风韵,造型更加丰富多元。这里有很多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生以此为起点进行创业,通过采访这些年轻人,我们实践小队了解到他们大多是因兴趣而投身于瓷器行业,并且国家也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帮助——陶溪川的租金十分低廉。平时陶溪川的人流量一般,但临近过年时,可是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各地都来此处购买瓷器。由此看见,现代的瓷器发展不可谓不是欣欣向荣之势。在了解现代瓷器现状后,我们实践小队又探访了国瓷红叶的陶瓷店,看看瓷器工厂里机械化生产与传统手工的优与劣。在老板的耐心介绍下,我们得知如今的瓷器工厂中,瓷器生产基本上已经是半机械化了,工厂利用机械而不是手工来充分降低瓷器的成本,降低瓷器的售卖价格使瓷器不再是富贵人家的专享,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传统手工制作瓷器消耗人力物力巨大,为了盈利,只有尽力削减这方面的开支,导致机械化确实会造成一些传统手工业的落寞,造成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不过,我们实践小队对此怀有强烈的信心。首先,景德镇拥有着浓郁的瓷器氛围,景德镇陶瓷大学吸引着南来北往对陶瓷充满热爱的莘莘学子来此学习,参观景德镇古窑、御窑厂的游客络绎不绝,陶溪川街上的瓷器店鳞次栉比,不怪有位瓷器店主笑着说道:“来景德镇,不用学瓷器,就会做瓷器。”其次,国家对景德镇瓷器的帮助功不可没,不仅将景德镇瓷器作为国宴上和赠予外国政要的国徽瓷、国礼瓷,更是投入资金帮助对陶瓷怀抱兴趣的年轻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瓷器的购买力越来越高,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身陶瓷行业,为瓷器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我们实践小队路过景德镇,无不叹服于瓷器的美,无不叹服于制瓷者们的滴滴心血。虽然社会实践结束了,景德镇瓷器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常翩跹于我们实践小队的脑海里。在此,我们要感谢为我们实践小队给予帮助的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受我们采访的景德镇瓷器的各位工作者。有了你们,景德镇瓷器繁荣兴旺;有了像你们一样的人们,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6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