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和了解,身临其境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激活大学生的红色文化基因,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精神,2023年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皖风徽韵· 智绘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中国宣纸文化园、三兔宣笔制作车间、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实践调研。
第一站是参观泾县榔桥中国宣纸文化园暨宣纸传习基地,为AAAA级景区。该文化园区现由宣纸博物馆、宣纸技艺体验园和三丈三巨宣生产车间等部分组成。其中宣纸博物馆是集宣纸历史、宣纸技艺、宣纸与书画艺术、历代宣纸产品展陈等为一体,是全国首个系统性综合宣纸博物馆。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宣纸历史与技艺展示区,展示区域呈现了完整的宣纸制作技艺工序、工艺用具以及宣纸公司的发展历程等;二楼为馆藏宣纸与书画精品展示区,陈列着许多著名大家的书画作品,例如李可染大师的画作、启功的书法作品,以及宫廷御用的古法宣纸等;三楼为书画展展厅,不定期举办书画展览,例如“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
图为宣纸捞、晒纸师傅与实践队员的合影
宣纸,作为宣城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其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手工造纸技艺的“活化石”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队通过参观宣纸博物馆,深入了解宣纸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制浆、配料、制纸等108道工序,领略每一道工序中所蕴含的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匠人精神;通过与宣纸一线工人对话、体验宣纸捞制、实地参观燎草厂等活动,了解每一张纸背后蕴含的艰辛历程,切实感受宣纸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图为吴宗镕为实践成员介绍草料蒸煮艺
第二站是参观泾县黄村三兔宣笔厂,三兔牌宣笔曾荣获省优、部优、出口免检和三次蝉联全国文房四宝协会行业金奖及“国之宝”荣誉。在厂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通过参观工人们选毫、分毫等加工工序,并亲自体验给毛笔上胶的过程,真实体会到一支宣笔制作完成所需要的高度的专注力与持久的耐心和细心。参观完毕后,团队与宣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伍森严老师进行访谈,同学们从他口中了解到近五十年来宣笔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宣笔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同学们也针对三兔宣笔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部分可行性建议,例如:建议将宣笔用的山羊、兔毛、黄鼠狼毛更换成新型合成材料,将部分工序用机械自动化代替,提高生产效率等,为三兔宣笔“双创”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实践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伍森严老师场景
第三站是走进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走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内,耳边是讲解员清晰的讲解引导,我们似乎重新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叶挺军长在“大夫第”里沉着冷静地指挥作战,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军部秘书长李一氓等先辈革命者积极备战、深入群众,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同志下榻“种墨园”,视察工作。这一桌一椅,一床一凳,一部颜色褪去的电话,一间简单朴素的房间,以不同的形式再现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
“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时光荏苒,回首上个世纪的沧桑历史和红色风云,多少先烈和壮士为共和国的诞生和成长抛头颅、洒热血,埋骨青山,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青松翠柏之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民没有忘记这片红色的土地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云岭精神代代相传,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进千千万万人的心中。
图为实践队员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的合影
馆内碑廊前、廊墙上镶满了国家领导人以及同期革命将领为皖南革命烈士的题词碑文:周恩来总理对将士们饱含期望与鼓舞的“埋头苦干,只要抗战胜利,定必苦尽甜来”;叶挻军长铿锵有力的“抗战到底”;项英副军长勇毅当先的“为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到底”…..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在抗战年代下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敌人时英勇果敢,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进一步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崇尚英雄精神的意识。
图为实践队员瞻革命先烈场景
总之,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实践,大学生能够切身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利用其所学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科技等领域相融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实用性的作品或产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87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