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苏州7月13日电(通讯员吴雨菲)为响应二十大号召,进一步深入了解眼部疾病患者就医情况以及儿童近视问题,2023年7月12日9点至11点30分,“睛”彩“视”界实践团队在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听取讲座并分发调查问卷。
加强知识储备,夯实专业基础
讲座九点开始,由主攻白内障、儿童青少年近视和眼底病的王坤医生为我们讲解眼科常见疾病以及如何培养临床思维、掌握科研方法。
王医生随和友善,但提到专业知识就会严肃起来,在其带动下,成员们都听得极其认真,“驾驶员视力要求在0.6以上”“小孩子如果视力只有0.2或0.3,那就属于弱视”“角膜分五层,最里层的内皮细胞具有泵功能,细胞数量从出生开始逐渐减少”……经过多日门诊见习,较第一次讲座,成员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接受新知识并将新旧知识整合强化记忆,听讲也更加有针对性。
王医生介绍道,如今致盲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白内障,其次是青光眼。白内障一般是由于高度近视或者糖尿病引起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患有此种疾病。不同疾病的高发人群不同,因年龄、性别而异。
在知悉成员均为本科生后,王医生结合临床应用向我们强调:解剖学、病理、药理以及医学统计学等专业知识一定要烂熟于心。这为我们今后的学习重点和规划提出宝贵建议。
培养科研思维,注重动手实践
“我们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更要具备成熟的思维方法。”传授知识的同时,王医生也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晶状体无血管,而糖尿病是微血管病变,为什么白内障会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呢?你看,这就是博士研究的问题,科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同时,王医生特别强调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想要在之后的临床实践中游刃有余,就“要了解每个实验的关键点,明晰每一步操作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印象,王医生以自己做过的动物实验为例,实验最初选择老鼠制作糖尿病小鼠模型,由于小鼠对糖尿病耐受很差,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就全部死亡,最终更换兔子为实验对象,实验才得以进行。
王医生着重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所有的动物实验都是回归性研究,坚决不能做人体实验。”
增强医患沟通,减轻信任危机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一部分原因便是信任问题,考虑到患者和医生的信息不对称,有些患者会把在网上看到的东西和医生的话对比,“‘医生你怎么和网上说的不一样啊’面对患者的质疑,你会怎么做呢?”王医生话锋一转,将问题抛给了一旁一位认真倾听的成员王俊树,王俊树在稍作思考后答道,“我想我会告诉他这是因人而异的,别人的经验或许对你并不适用。”王医生微微一笑,“这是新医生才会说的话。我们要告诉他们,互联网上发表言论的成本很低,有很多东西都是错误的,让患者交付信任给医生。”
图为王坤医生与成员交流。通讯员 吴雨菲 摄
王医生也针对让病人交付信任的方法给出了几条建议。首先,衣着得体,言行举止要合乎规范。讲话尽量通俗易懂,善用打比方。其次,不能误诊、漏诊,病史询问要做到全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讲座干货满满,从医生的字里行间中,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医生不能光把病看好,还要懂得利用临床上的数据总结经验、发表论文。
讲座结束后,志愿者们分成3组,分别走进3楼、4楼、5楼病房以及等候室,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分发调查问卷,并统计问卷汇报结果。
图为患者家属填写问卷。通讯员 吴雨菲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41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