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依托着着二汽,从一个小城镇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放马坪人和二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同用汗水浇铸出了艰苦创业的三线建设精神。为了更好地了解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6月23日,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探忆·裕农”社会实践小队来到了十堰放马坪开展调研活动。
放马坪的由来
实践队员们走进放马坪,便看见小巷的墙壁上刻着一幅幅壁画,它静静地伫立在时光的河流里,高昂头颅,任凭风雨侵袭;又时而微微的弯下腰,向路过的旅客讲诉着放马坪幼时的记忆。
在一面被时光细细漂洗过的墙壁上,实践队员们看到了放马坪名称的由来:据《湖北省十堰市地名志》记载,放马坪,源于李自成在此地放马而得名。李自成(1606年——1645年),1629年起义。继称闯王。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4月,兵败山海关,出北京,率军南下,抗击清兵。路过湖北十堰花果时,发现犟河北岸有一坪子,背山面水,林疏草密,遂放马坪上,驻扎休整。李自成离开此地后,空留月色。为纪念他“赈贫困、务农桑”,将此地叫做放马坪。李自成这种心怀宏图,不畏挫折,养精蓄锐,志在必得的义军精神,在放马坪留下了深远历史影响,为后来的三线建设精神创造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图为实践队员们观看壁画上的放马坪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欣宇 摄
拜访老兵之家
在老党员杨志金老先生地邀请下,实践队员们走进了老兵之家。推开大门,就是一片片趾高气昂的勋章,它们在经过血与火的煅烧后,像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将军”们的旁边是一张张照片,照片上和蔼的面孔就是这些“将军”的主人。
杨志金老先生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这些革命老人们:三线功勋——高凤歧,1923年1月出生手辽宁,1945年10月参加革命,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3月由铁道兵一师二团转业至二汽化油器厂。上世纪,先后参加了辽沈战设,平津战役,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荣获解放奖章等,在建设期间,先后参加过云南东川支线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发展建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国际主义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神枪手——杨庆德,1937年5月出生手花果放马坪,二汽轴瓦厂退休职工,1956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多次受到营、连属奖,1964年7月,在北京军区年度比武竞赛中获得“一级优秀射击手”称号。
徐成惠,1964年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上海淞沪区372部队的一名模苑班长,1967年12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海军“战斗英雄”麦贤得一同接受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接见。1971年3月,他光荣退伍,他的战友董金发(浙江1969年兵)送他了一根老家带到部队的《越是艰险越向前》竹扁担,手是,他就用它挑着行李和照片从上海回到了湖北监利老家。1971年6月10日,他又用这根席担,挑着行李和这张照片来到了十堰,扁担从“瑞安——上海——监利——武汉——丹江——邓湾——十堰——花果”行程达数千公里,记录了他的青春年华,留下了他一生最美好的回忆。2021年9月3日,他和妻子唐兰珍一起将珍藏了五十多年的老照片和扁担一井捐给了放马坪“老兵之家”。
听到这些老党员的革命事迹,实践队员们对他们钦佩不已,纷纷表示要向这些党员们学习,要将他们这种不畏艰险,用于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
图为革命党员的勋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欣宇 摄
参观文化古巷
实践队员们走到在街巷中间,一面极具年代感的文化墙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马灯、老石磨、电风扇、烧柴的灶台、暖水瓶、留声机、黑白电视机等众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巧妙地镶嵌于文化墙上,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令人不由地沉醉于旧时光中。
在小巷的一角,队员们看见了一口传说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井。这口井深13.5米,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冬暖夏凉。在古巷西头,有一棵距今400多年的大柏树,远近闻名。队员们在现场看到,古柏树高近20米,树干粗壮,一人张开双臂难以合围,树冠上悬挂着的众多祈福红布随风飘扬,形成独特的风景。负责人告诉队员们,对于放马坪巷来说,古树是这个村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有生命的地理坐标。
图为实践队员们参观文化古巷里的雕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欣宇 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二汽轴瓦厂、二汽化油器厂分别建在村子东西两侧。东风人与放马坪人同心携手、艰苦创业,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数十年过去,这里见证了老一辈创业者艰苦奋斗的历史,丰富的汽车工业文化遗产让这里美名远扬。
通过这次活动,实践队员们首次了解十堰三线建设的历史,领悟到了革命前辈们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的珍贵,这对于肩负着社会发展重任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的负责人对队员们说“一切都变了,却又从未改变”,就像这条街道里的“时光隧道”,墙面上故事虽被定格,但属于老一辈人的三线建设精神却会一直传承下去,愈久弥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25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