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跨越千山看振兴小分队于七月二号和三号来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进行乡村振兴的实地调研。
小镇全貌。 马燎原摄
“可邑”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可邑小镇内生态优美,环境宜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这很直观的反映了政府对小镇环境治理的成功。游客们走在小镇里,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干净卫生的洗手间,这让很多老年游客们感到极为方便。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以及保洁人员的细致清洁让这个小镇“一尘不染”。距市区19公里,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森林覆盖率80%,被称为天然大氧吧。
可邑小镇共有原著民268户765人,彝族支系阿细人占99.6%,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先后荣获 “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云南省特色小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为了进一步了解可邑小镇,“跨越千山看振兴”省外小分队来到了可邑小镇进行实地考察。在可邑小镇彝家最高礼仪的村门进入欢迎仪式。每天早上9点到11点,毕摩长老都会敲钟与天地之神交谈,为远方的客人祈祷。跨过清香树的火壶,喝上彝家碗里的迎宾酒,踏上可邑小镇吉祥幸福之旅。
清晨,“跨院千山看振兴“省外小分队的来到了可邑小镇。游客陆陆续续进入可邑小镇。小分队成员们对可邑小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龙文生进行了简单的采访,他热情为我们演奏他的“绝活”。热情认真教我们一起演奏,从他口中得知他演奏的竹笛是阿细跳月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从他的个人经历中我们得知,在他年轻的时候曾到过北京为毛主席等领导人演奏过阿细跳月的竹笛曲。龙文生老先生作为彝族民族特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小镇中以自己精湛的竹笛演奏技艺吸引了来来往往的游客。同时可邑小镇的旅游发展,也为年老的龙文生老先生老有所乐提供场所与机会。
龙文生老先生表演吹笛。 马燎原摄
小队负责人徐洪军和张海芮同其他队员向龙老先生了解到了小镇的相关情况,可邑小镇是一个基本全是少数民族的大村落,曾经的小镇是一个贫困贫瘠的地方,以致于导致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流,造成了一种死循环局面,脱贫致富问题一致成为了困扰当地很久的问题。但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发布后,弥勒市当局积极采用民族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模式,将可邑小镇的彝族特色文化有效地利用起来,有机结合了当地乡村振兴政策,使得小镇的脱贫困境马上实现反转。可邑小镇以阿细族民族特色文化为主,打造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现在的小镇中大大小小的民族手工艺品随处可见,身怀绝技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美丽的小镇肆意挥洒自己的“拳脚”。
最后,小队全体成员一起来到了可邑小镇中的一个银饰铺,名叫镇源银坊,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千锤百炼的工具捶打在纯银上溅出火花时,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到了银坊前,我们小分队所有成员也不例外。经过我们的访谈得知,银坊的主人夫妇都是世代生活在这个镇子里的少数民族镇民,男主人向我们讲述了他们银坊的历史,从男主人的前几辈开始就已经从事了银饰的打造工作,男主人从小就是受到了其父亲的影响,当他成年时就继承了父亲的技艺,时至今日,他已经打造出了成百上千的精美的银饰,且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反复为我们强调用自己的名字创立的品牌,绝对不好出现银饰造假的情况。银饰的包装上直接填写这他们的联系方式,那是他们对自己银饰真实的保证,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可邑小镇旅游业的发展,为他们,以及更多像他们一样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他们不出门也能过上小康生活,实现了在家也能做生意。当地政府为他们提供了许多资助政策,使得他们的银坊得以快速发展,这也与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相一致。
银坊部分面貌。 马燎原摄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成员们全面的了解到乡村振兴给这种带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小镇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12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