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报日照7月5日电(通讯员吴迪一 杨新杰)为紧跟时代步伐,助力文化振兴,青岛农业大学暑假实践团于2023年6月29日赴日照莒县进行实地探访调研工作,深入了解莒县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出发时青岛的天还是灰蒙蒙的。火车一路向南,城市在视野中消失,天渐渐晴朗起来,蔚蓝的天空下面,是夏季独有的繁盛绿意,是繁华或孤寂的城镇。火车车厢里大部分是放假回家的学生,有三两结伴凑在一起说悄悄话的,有低头玩手机的,还有捧着书在学习的。实践团一行人在车厢的最后头,小声的讨论着这次实践的目的——如何实现莒文化的振兴,气氛激动又热烈。在此之前,实践团的成员对莒文化和莒县当地的旅游景点做了大量调查,并与莒县团委取得了联系。队长马红艳与实践团成员们对未来几天的行程安排反复思量是否合理,以期这次实践能顺利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果。
到达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莒县后,实践团成员们在酒店稍作调整。临近傍晚,实践团成员满怀热情与期望,启程前往“毋忘在莒”文化振兴实践的第一站——莒国古城。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夜晚的古城灯光璀璨,与莒县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实践团成员在莒国古城门前留影记录,随后一起进入古城。进了古城大门便是步云桥,桥上的灯光秀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灯光照射在河面的水雾中,随着音乐的变换,灯光颜色、形状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实践团成员们在古城街道漫步,渴了喝一碗街边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敞口的大碗,澄亮的茶汤,颇有古时街边茶摊的感觉,实践团成员把碗一碰,仰头一饮而尽,似那江湖侠客饮酒一般豪爽。
一转头,莒国酒坊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实践团成员们进去参观了这莒地特有的酿酒技术,酒坊的老板特别热情的对实践团成员进行介绍。莒县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酿酒技术口口相传,采用纯手工酿制,主要原料是五谷和地瓜干、南瓜。自近现代酒厂成立以来,浮来春酒一度停产又复产,从原来的莒州白干改为浮来春。1979年考古学家在陵阳河遗址发掘出大量酿酒器具,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最早的酿酒器具,因此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可能是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地。
次日,实践团来到莒县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浮来山景区,进行具体调研实践活动。来到浮来山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人到浮来福自来,常来浮来福常在”的对联,实践团成员们从这之中初步了解到浮来山的寓意文化和人们的美好心愿。
千年长一树,一树已千年。沿着幽静林间道路往里走,全国唯一仅存的一座古定林寺门楣赫然伫立在高阶之上,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定林寺前院的四千年银杏树,四千年岁月似流水匆匆淌过,银杏树在此伫立四千年,历经时光与战火的洗礼,在这个夏日依旧枝繁叶茂,显露出盎然绿意。在定林寺中院,实践团成员们对景区商家发放调查问卷,以此来了解莒县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度,并通过采访聊天获取更多莒县的历史文化故事。成员们也向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询问,从工作人员口中,成员们得知:四千年银杏树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是目前莒县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千年银杏生于此,长于此,受当地百姓的崇敬与爱护,又反过来哺育当地百姓。
对景区商家和工作人员的采访调查结束,浮来山迎来了游客高峰期,实践团成员们打算在上山过程中展开对外来游客的调研,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了解莒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程度。随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浮来山第二个著名景点——五百罗汉。在山脚下,一位满头白发但依旧神采奕奕的老奶奶正在悠闲地吃糖,当实践团成员们走到老奶奶身边时,奶奶热情的招呼大家坐下吃个糖,打趣地说道:“来浮来山吃点甜头再走,这是浮来山的甜头”。成员们与奶奶促膝而谈,在交谈中,成员们得知奶奶已经95岁高龄,已经在浮来山景区待了20多年,据奶奶说,浮来山这五百罗汉是由一位信佛的人捐资修建的,耗时三年,最终建成了这五百尊神态迥异的佛像。实践团成员们拾级而上,五百罗汉像错落的矗立在山中,面部眼神描绘十分生动,他们或在打坐休息,或仰望天空,还有的在围坐研读书籍问卷。下山时,成员们去体验了莒县非遗转秋千。
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们表示:莒县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充分发掘莒县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好地传播莒文化,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兴业,让莒县的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并蒂开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10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