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小密
——探寻包酒文化的灵魂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赴桂云华”实践队7月2日晚电
七月二日下午,实践队队员前往中华包酒文化博览园,一探包酒非遗文化的奥妙。
跟随着讲解员的引导,实践队首先进入第一个园区,她通过酎酒雕塑向实践队介绍了二重酿技艺——当糯米糖化到一定程度时加入四十至五十度的米酒对其进行二次发酵。讲解员介绍二重酿技艺引入的历史背景“靖康之乱后,许多文人学士和士大夫纷纷随朝廷南迁,其中一些人来到了浦城,并将中原的酿酒技术引入这里。”他们将原本的三重酿技艺简化为二重酿,也就是小密包酒的酿造技艺。如今,包酒的酿造技艺已经被列为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酎酒雕塑
实践队来到石碑前,讲解员介绍了包酒名字的内涵。石碑上雕刻着东汉时期《说文解字》中关于“包”字的解释,古代汉语中,将包拆分为两部分,下部分的巳表示未成形的胎儿,上半部分代表母体,包一字即表示为妇女怀孕。故包酒也称为“母子酒”。
刻古文“包”的石碑
据向导介绍,传说中,著名文学家陆游与浦城的小密包酒有着深厚的渊源,“陆游在赶考途中感染了风寒,卧床不起,但喝了一杯小密包酒后,竟然奇迹般地病愈,从而顺利进京赶考并取得了功名。”
陆游喝酒像
来到室内展厅,第一眼便是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所绘画的金鸡漏米图。其讲述的是浦城劳动人民与“金老鼠”和“金鸡”的传说:古代商人运米下福州,途径“九石渡”,九石渡边的一口深潭边趴着“金老鼠”。为了顺利到达福州,运米船会将一袋优质糯米给“金老鼠”。“金老鼠”用这些大米献给小密村金鸡山上的二姨太“金鸡”,“金鸡”又将多余的糯米漏给小密村村民。村民们用此米酿酒,其香醇浓厚、延年益寿。大帝喝了此酒之后龙颜大悦,将金鸡和金老鼠点化成老鼠岩和金鸡石,因此得名“金鸡漏米”。
队员听解说员介绍金鸡漏米的故事
穿过挂满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作品的廊道,实践队来到了体验扛米的地方,轮流上前扛米。
队员体验扛米
“没有真正上手的时候,我以为很轻松。但是当我开始用肩膀抗,费了很大劲才摇摇晃晃地抬起来一点距离后,我真的觉得劳动人民很不容易!”其中一位队员感叹道。体验了劳动人民的幸苦,大家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含义。
据讲解员介绍,浦城古时便是福建粮仓,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下种植的稻米品质优良,酿出的酒更为香甜醇厚。用来酿酒的原料选用的是浦城优质糯米,初步加工,蒸煮成饭。实践队队员在生产车间品尝了糯米饭:香甜软糯,颗粒饱满,入嘴回甘无穷。实践队紧接着参观了杀菌落糖化发酵过。在这里,实践队队员品尝了糯米酒,香甜的感觉从口腔蔓延至大脑,幸福感顿时充斥全身。
师傅从酒缸打酒给实践队品尝
通过参观了解,实践队得知:一坛包酒需要“酒娘”和“酒父”共同组成。所谓“酒娘”是用糯米和糗米、泉水、天然酒曲为原料,采用传统酿造工艺发酵的原酒;“酒父”是用蒸馏法制成的白酒,酒头含量较高(指蒸馏初期截馏出酒度较高的酒水混合物)、引火能燃烧。
非遗传承的重要的一点便是将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行程的最后,实践队参观了现代化工厂过滤罐装成品出酒过程,在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科技助力下,非遗文化迸发出全新活力。以前只能从书本图片上看到的生产过程全方位具体展现在眼前,给实践队带来深刻的印象。队员们不禁感叹科学进步给人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便捷,认识到了非遗文化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传承。
包酒生产车间
琥珀色的酒液是浦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从宋代到现代,小密包酒的发展历程,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活化提供了典型案例和丰富经验。实践队队员经此一览,丰富了相关知识,并有所分析和记录,将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让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带来的效益落到实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00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