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即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身心健康,即字面意思,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科学上,对身心健康制定了一个标准——
身体健康的标准:
1. 精力充沛,不紧张,不易疲劳.
2. 乐观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工作效率高.
3. 善于休息,睡眠好.
4. 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好.
5. 抗病能力强.
6.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 牙齿清洁,无病齿,色泽正常.
9. 头发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丰满,有弹性,步履轻松.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4.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 人格和谐完整。
7. 智力正常。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那么如何理解把心理科学和身心健康联系起来呢?
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大脑是人的心理器官。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人的心理,是由人脑实现的,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感觉、情绪、记忆、思维、和意志等,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我们人类的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其实是基因的载体,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基因得到高效的传递。大脑为我们的心理提供了生理学的约束,换句话说,大脑是心理的生理基础。
虽然我们今天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已经不再是基因的传递。但是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设置了起步的初始参数,这个参数会在后天环境中引导我们的成长。
那我们肯定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心理运行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心理和我们的大脑,以及身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早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科学家就通过一种血腥的方法,证明了我们的大脑才是我们的心理基础,而不是我们常常认为的心脏。具体的实验研究是这么做的:科学家找到那些马上要上断头台的保皇党人或者革命党人,请求他们参与实验。提前跟这些人说好,等他们的头被切下来之后,科学家会去对着他们被切下的头说一些词:如果科学家说的是名词,就眨一下眼睛;如果说的是动词,就眨两下。结果表明,在断头台的闸刀将人的头和身体分开之后的30秒内,这个头都会作出正确的反应。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原来武侠小说里描述一个人的头被砍下来之后,看见了自己的后背并非是文学上的夸张。
为什么心理科学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据一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在搜集的284例涉及身体侵害的校园暴力事件中, 中学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228例, 约占总数的80.3%, 可见中学时期逐步成为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 尤其是初中生更成为暴力事件的主要群体。在涉案主体的年龄方面, 2015年初中生涉案数全年共有34例, 高中生的数据达到了42例, 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年龄段仅有11例。而2016年这一数据发生了较大变化, 初中生涉案数增加至54例, 高中生涉案数和其他年龄段涉案数则同为22例, 高中生涉案数量有了明显减少。2017年, 其他年龄段涉案数为21例, 基本与上年持平, 而初中生涉案数小幅下降为49例, 高中生涉案数增加为27例。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 (NSPS) 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CEPS) 2016年发布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有将近一半 (49.6%) 的初中生遭受过言语形式的校园暴力;其次为社会欺凌, 有37.7%的初中生遭遇过校园内社会交往上的欺凌;而有19.1%的初中生在校园里遭受过身体上的暴力伤害;网络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新形式, 其发生率也达到了14.5%。
显然,校园暴力就是建立在心理科学与身心不健康这一基础上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560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