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代代相传
2023年1月3到1月30日,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潍坊学院政法学院的寻旧队在德州市禹城市伦镇举行了“三下乡”活动,了解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并进行了宣传,明白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由于活动正处春节期间,以春节的传统文化为点,探究文化的奥秘。
人文关怀:庆贺拜年人伦关系传统
拜年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春节文化传统,是春节辞旧迎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过年期间,人们盛装出门,亲戚互访,朋友相会,邻里同贺,祝颂新年。民间拜年讲求先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长幼互拜。晚辈对尊长行大礼,孩童礼拜后长辈要给压岁钱,平辈之间多拱手致礼。拜年也讲究次序:初一本家拜,初二、初三拜岳父、母舅、姑丈等。民间的“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的拜年程序,反映出乡土中国亲疏远近的伦理关系传统。拜年是亲朋邻里之间交流感情、增进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传统农耕社会是宗族乡里熟人社会,地缘是血缘的投影,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伦理定位。春节的祭祀拜年重复强调了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人们缅怀先祖恩德,感念亲邻之间的友情,重温个人担负的社会责任。经过数千年的绵延传承,成为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得到加强。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乡里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第一要义。但是,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转型期,节日中亲情交往关系日渐淡漠。短信微信拜年虽然热闹异常,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人际间走动的减少。利用春节假期出国游等,更是消解了节日放假的初衷,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中华民族年节传统的伦理关怀和亲情聚义。所以,有识之士呼唤:守护春节,回家过年!
以食为天:饮食犒赏礼俗文化传统
中国人向来重视年节饮食,“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过去民间百姓平日里省吃俭用,但每逢春节,会把一年里勤俭节约的积蓄,尽数花在过年的吃穿上。过年饭菜的质量是家人一年收获的体现,也是犒赏自家和亲朋的礼俗文化。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取谐音“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汤圆和年糕,汤圆中间包糖,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取谐音“年年高”之意。中国人看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究进食与自然节律相协调。依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应二十四节气耕作生活,寒热温凉,适时调整。故《礼记·郊特牲》载:“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中国人春节的饮食,就是“和而不同”的大境界,丰富而和谐,多样而统一。所有饮食中都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礼仪、犒赏精神,可谓天人合一,亲邻黏附,心心相印。
精神狂欢:人与自然游艺象征传统
中华民族一直与自然保持良性循环的生态关系,二十四节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等分为农耕生活时令,内化为一种作息的指南,尊为节日般的仪式。春节正值“立春”前后,人们举行迎春仪式,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除了祭祀所表达的人与天地神灵(祖先)的敬重与协调关系,元宵节前后民间组织的游艺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美好情怀。各种民间艺术争奇斗艳,展示人们的精巧技艺,表达祈福迎祥的美好心愿。春节是中华民族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日。狂欢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无尊卑、性别之分,民众集体宴饮、歌舞、游行。各种游艺展演会上,城乡民众与游客汇集,人们相拥成伴,驻足观赏,放声叫好,慷慨助演,心中流溢着和谐、向善、祈福的意愿。娱神娱人的游艺狂欢是一种舒展身心、追逐生命自由感受的精神性活动。民间游艺广场倾情的表演和观赏形成了一种民众投身其中所建构起来的信仰性心理场,一种充满感性生命力、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场。民众置身其中,忘却了日常生活中辛苦、单调劳作的忧烦,充分释放了俗世生活久被压抑的心理郁积,感受到了生命的畅快。
百节年为首。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寻旧队又更深刻的了解了春节的传统,心里有了很多的感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游戏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春节的文化系统有四个子系统,它们分立又同构,统一在“辞旧迎新”的“过关”礼仪中。希望春节的传统能一代代的相传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79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