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文件下发后,中小学学业负担治理工作走上历史新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是“课后延时服务”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一环,被重点强调提出。“双减”究竟何以改善新时代教育生态?课后延时服务作为党和国家在学生‘减负’问题上的治理创新,承担厚望。如何能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国家鼓励高质量的课后延时服务,时代也呼唤深层次的相关课题研究。面对时服务课程内容单一、无法符合个性化需求、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等问题,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8名同学组成研究团队,从江苏省课后服务开展现状出发,纵览当下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现状,以期为课后延时服务之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团队进行了深入调查,细研政策,对课后服务的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课程内容的设计、结果考核与评价进行模式化分析,挖掘潜在资源,进一步反思“双减”何以改善新时代教育生态,助力今后学者对于该领域的改进与推广研究。
多元学科交叉,调研计划周密
团队成员分别来自教育科学学院、法学院、心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全面看待“双减”下的课后延时服务。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制定了周密全面的调研计划,从多重视角探索课后延时服务新模式的可能性与实操性。
立足开展现状,探寻家长期待
在项目开展初期,团队聚焦研究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问卷和访谈提纲。主要面向江苏省地区的家长、学生、教师、校长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初步了解了各参与主体对“双减”政策及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现状的态度、评价、期望等。
通过双轨研究模式,团队聚焦于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现状和家长的期待这两个层面,对于回收的问卷、开展的访谈通过“量化+质化”的模式细致剖析。一方面,立足现状,整体地分析共性情况,基于需求,善于归纳相同特点,全面挖掘,宏观分析,总结出较为普遍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期望,形成具有推广性、实践性,并基于五育融合的课程化结构模型;另一方面,个案研究,微观设计,选定几所合作学校,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狙击家长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个性课程化课后延时服务方案。
形成改进方案,提出发展建议
通过调查,团队发现家长对于课后延时服务的个性需求有所不同,以对于学业和兴趣的重视程度为标准,以激励、评价为课程实施机制,以分层、个别、导师制为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详尽的课程改进方案。
为了实现课后延时服务的综合完善,团队针对性地提出了持续性发展建议,包括师范生进校园、减轻教师负担,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形式、提升学生兴趣,调整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主体联系、澄清理解期待,提高灵活性、满足个性化需求等等。团队希望能够通过本次调研,对课后延时服务现状及家长的需求进行调研考察,真实有效地了解、探究家长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52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