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4日电(通讯员 李心如)“非遗千古传,文泽天地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家埠年画,是先祖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保护弘扬非遗文化,更好落实杨家埠年画宣传工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于1月13日前往潍坊寒亭杨家埠年画博物馆进行随访和调研,探索杨家埠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图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外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秀彤 供图
珍藏历史精华,守住传承根脉
实践队员来到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通过和工作人员的交流了解到杨家埠年画的历史起源与文化特色。作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源远流长,它兴起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代时期,西杨家埠村“家家印年画,户户扎风筝”。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杨家埠“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
工作人员介绍道:“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农民自己创作、热爱和应用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鲜明、朴实的地方风格。它的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一次,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间接地记录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实践队员观摩老手艺人制作木版年画。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秀彤 供图
年画遇危机,急需再创新
为深入了解木版年画的传承情况,实践队员采访到从事木版年画事业的工作人员。“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手造技艺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要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去做出创新。若墨守陈规,那么再优秀的传统也只能得到部分的保护与存活,而不是完全充满活力的发展。”工作人员说道。
传统木版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社会现代变革以及人们审美的变化,出现了濒危局面。木版年画在农耕时期的民俗基础逐渐消亡,人们不再张贴年画,木版年画从实用的年画变为收藏的年画。
图为实践队员在工艺人指导下尝试年画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竖方 供图
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种普及性的传统艺术样式,传达着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就此消亡。被问到杨家埠年画的创新路径,工作人员说道:“近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聚焦‘山东手造’品牌建设,筹建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和研修实践基地,推动年画系列旅游、展览、培训、研讨、再创作等活动次第开展。民间木版画艺术工作者也进一步提炼崭新的形式,在传统中对木版年画加以发展和变化。”
探寻非遗技艺精髓,多元舞台创国潮新态势
古老的年画发展到当下,面对工业产品的冲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如何发挥优长并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摆在年画传承人和从业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杨家埠木板年画的题材、角色、造型、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仍是木版年画传承不变的价值所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工艺人开辟创新路径,将传统年画元素与年轻人的生活形态充分融合,给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使木版年画这顺应新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主动拥抱当下流行文化与“国潮”风向,以全新方式唤醒国人的年画记忆,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中国年画的新势力。
图为博物馆内印有年画传统样式的文创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秀彤 供图
年画之“画”,也突破了“画”,年画的呈现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传统年画素材万千、形式多样、审美独特,木版年画传承人和工艺人将灵感和素材,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衍生品开发、服装设计等方面。“我们选取了抱枕、帆布包、围裙、纸杯、扇子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作为文创产品的开发品类,并将门神、童子等传统木版年画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进行适当改变,印制于产品之上。”工作人员说道,“我们还特别设计了木版年画线稿系列文创产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给予消费者可以自主发挥的空间。”
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创产品,使年画与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有了更多连接,在“新国潮”中勾画了一道亮丽风景。国潮”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碰撞相融,让中国传统木版年画返本开新,让这样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时代精神与活力。
杨家埠木版年画技艺传承数百年延续下来的不仅是一门简单的手艺,更是无数匠人在千百次经验捶打后总结出的艺术结晶和文化脉络,是岁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实践队员相信杨家埠木版年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进步,通过年画与“国潮”元素碰撞相融的创作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4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