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0日电(通讯员 马晨旭)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流行元素越来越多样,但人们对非遗的关注与喜爱却日益高涨。为进一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的成员们于1月2日走进即墨县柳腔剧团,以走访调研为主要形式,感受即墨柳腔独有的艺术魅力并全面分析柳腔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月2日下午,“见微知著实践队”的队员们到达即墨县柳腔剧团,工作人员热情招待了实践队员,并向队员详细介绍了戏剧团的成立历程、代表剧目、主演团队、政府对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支持等基本情况以及目前戏剧团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戏剧团在1958年正式成立,那个时候即墨传唱百年的地方戏被正式命名为‘柳腔’,改革开放后,作为全国唯一的专业柳腔团队,剧团的前辈们坚持不懈地复兴着柳腔艺术,荣获了‘天下第一团’的称号。但是现在由于受到越来越多样的流行元素和西方歌剧的冲击,柳腔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少,戏剧团计划改编传统剧目,融入现代元素,争取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戏剧团基本情况。中青网通讯员 纪晓萱 摄
与大众比较熟知的京剧、黄梅戏一样,柳腔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所需专业人员涉及到演员、乐队、后勤,所以只有配齐配强这套演出团队,才能将即墨柳腔的魅力完整地展现出来。但是戏剧团的刘副团长告诉队员们,目前柳腔剧团共有在编人员只有19人,聘用人员8人,其中后勤人员10人、演员13人(含2名聘用人员)、乐队演奏人员4人,再加上演出团队年龄结构偏高,柳腔传承后继无人,演员不能满足剧本演出的需要,有时不得不重复使用演员,最多时有的演员要在一个戏中担任三个不同角色。专业演奏、表演人才的缺乏已经资金短缺,配套设备陈旧,使柳腔的表现力大打折扣,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无力进行挖掘整理和排演,这些问题给柳腔剧团正常的业务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戏剧团的进一步的发展。
图为柳腔演员向实践队员展示柳腔的动作。中青网通讯员 纪晓萱 摄
在了解戏剧团的基本情况之后,实践队员们随刘副团长一起观看了柳腔演员的柳腔表演,和着配乐,她们一会儿唱词,一会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姿态优美,眼睛传神,唱腔宛转,让队员们不禁感叹柳腔的魅力。在谈及为何要从事柳腔戏剧表演时,一位柳腔演员这样说到:“我十二三岁时,就和奶奶一起听买唱片,听柳腔。时间长了,我也开始跟着学,唱给奶奶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买更多唱片跟着学,私下向老师请教,慢慢的就走上了柳腔演员这条路,现在身边很多人受我影响,也都开始了解柳腔了。”对于柳腔演员而言,柳腔不仅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承载了他们儿时的记忆,剧团里的戏剧演员都表示愿意一生都奔波在追随柳腔的路上。
作为柳腔传承的重点团队,柳腔戏剧团的13位团内的成员,还一起策划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让孩子从小就了解柳腔,希望非遗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他们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墨柳腔传承人、柳腔艺人们到即墨县小学对学生进行唱腔、表演技巧、登台装束等方面的指导,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习传承非遗戏曲艺术。在教授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鼓舞了戏剧团们团员盘活柳腔传承的信心。
图为实践队员们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纪晓萱 摄
柳腔积淀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岁月印痕,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见证。柳腔戏剧团的工作人员们对柳腔的传承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祖先和历史的敬重,也是为城市留住最生动、最独特记忆的一种方式。刘副团长表示未来剧团大胆设想改变现阶段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另辟新径,拓展舞台表演门类,如歌、舞、乐器演奏,亦可兼有曲艺表演,打造一支全新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让柳腔再次焕发生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9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