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
继续开展实践调研。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伍来到了坐落于聊城市古城区的聊城县衙,一同了解聊城县衙内闪耀的法治光影。据资料了解,聊城县署始建于明代,明清六百年间,一直是聊城的“政治中心”。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县丞蒋子昭主持修建了这座衙门,后世又历经多次维修。天顺元年,知县毛骥主持重修过;万历十六年,知县韩子廉增建了礼贤馆;清乾隆三十三年,知县夏玢重修二堂;嘉庆二年,知县科普通武又重修了大堂。实践队员据此得知,聊城市县衙历史悠久,经历百年风霜,至今经历世代修缮得以保存,其内部必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内部也包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
“一部清县衙,半部官文化”,聊城市的县衙是明清时期聊城市的政治中心,实践队员向相关工作人员询问后了解到,县署有宣化坊、照壁、旌善亭、申明亭、大门、差役房、礼贤馆、仪门、六房(吏、户、礼、兵、刑、工)、三班院、忠慎堂、县丞衙、主簿衙、典史衙、思補堂、县丞宅、主簿宅、三省堂、退思园、东账房、西库房、膳房等建筑。
从正面望去,整座衙署坐北朝南,从大门进入后,实践队员发现整个县衙内部呈中轴对称,颇有古代方正的思想。经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县衙内部布局为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体现了明清时期衙署的传统礼制思想。道德既是法律的起源,也是法治的基础,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礼与法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礼制化法治社会的特征。因此,实践队员认为,聊城县衙的布局蕴含的礼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了法治光影,是礼与法相结合的产物。
走入县衙内部,步入仪门,实践队员首先进入到了肃穆的“六房”,即吏房、礼房、刑房、兵房、户房、工房,分别位于东西两侧。这是古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六部制度的产物。走到这里,实践队员不得不回想起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因此,在明朝修建的县衙中仍然可以看到六部制的身影。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也是自明朝开始,三省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高度集中,这是中央官制的一大演变,充分蕴含着法治思想的演变进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02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