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民间民俗传说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并为满足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需要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2023年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古韵遗艺调研团在山西省朔州市的实践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民俗传说为题,结合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对特定民俗传说的历史来源,传承与发扬展开调研。
了解中华门神文化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作为古韵遗艺调研团的一名队员,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于民间民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悟颇深,收获良多。
在了解了民间民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就开始进入具体实践阶段,走进民间民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我的家乡朔州市的民间传说——尉迟恭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去往了家乡当地的文化馆,以及以尉迟恭命名的公园——敬德公园,通过参观,详细了解到了尉迟恭文化。尉迟恭文化,发源地为山西朔州,2006年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朔州平鲁为唐代开国功臣尉迟恭故里,尉迟恭在中国民间为妇孺皆知的门神。有关他的戏剧、故事广为流传。平鲁区以“尉迟故里、门神文化”为名片,2010年8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与“中国门神文化研究基地”。
图为实践队员在敬德公园瞻仰尉迟恭雕塑。通讯员 李晓蕊 供图
反思家乡非遗保护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像尉迟恭文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山西朔州,乃至全国,都是有所欠缺的。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产生了理念上的偏差,很多人将非遗视同为落后。有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没有采取足够有效的举措,使得保护变成了形式主义。传承人自身的创意不足。很多传承人由于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对于新元素的融合利用的水平不足,也让非遗的传承缺乏心意,无法吸引大众的兴趣。非遗是流变的,需要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流变,才能保持持续的活态。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朔州市文化馆调研非遗保护和宣传现状。通讯员 李晓蕊 供图
感悟精神文明传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收获了很多,受益匪浅。首先,我提升了自己实践的技能,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我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最重要的是,我对民间民俗传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宣传自己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方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了独到的见解。
图为实践队员协助游客填写调查问卷。通讯员 谭增萌 供图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地领悟到,保护非遗不是一件仅仅宣之于口的事,而是要落到实处,付诸行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我们年轻一代的文化启蒙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也是我们曲阜师范大学学子了解民俗传说的意义与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1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