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地归耕,多方同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可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消费的种类逐渐增多,居民饮食结构随之多样化,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为保障粮食安全、保留耕地原有价值需要多方共同行动。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社会实践队积极承担责任,发挥专业优势,于2022年12月19日来到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开展调查采访,为期两天的调研让我们对如何更好地保护耕地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反地归耕,农户必行
对于耕地而言,其经营范围在占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其经营主体是农民。耕地要保留其原有种植粮食的功能,就必须从农民、农户入手。首先,要让农户了解到我国相关土地政策、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以及耕地种粮的重要性,只有存在相当一部分群体了解土地利用现状、问题以及意义后,他们才能理解政策、支持政策,才能更好地使耕地功能回归于种植粮食。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来看,大部分农户对我国的相关政策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本次实践活动在农村地区开展,我们首先去到大河头村进行采访,通过对农户交谈,邀请农户填写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信息:大部分农户对永久基本农田等名词及政策的了解程度是比较了解,有的甚至对耕地非粮化、耕地林果化等专业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只有非常小部分的群体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是不太了解。在采访的过程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农户曾提到在进行土地经营时会考虑到政策支持程度。
其次,要提高经营主体的热情以及降低经营主体的老龄化程度。随后,我们又去到埠西、石河等村子,并对老年群体进行采访,例如,实践队对农户耿先生进行采访,耿先生提到:“现在好多年轻人都去打工,不太愿意种地了,累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是也没有打工挣钱多,地太少了的话也不值当种的。”通过综合分析多家农户的调查问卷以及谈话内容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流转土地、进城打工,经营土地的群体大多为中老年群体,劳动力短缺势必会影响耕地利用率,甚至可能产生耕地撂荒等问题,提高经营主体的热情以及年轻化程度会减轻劳动力因素对耕地种粮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反地归耕。由此可见,重视农户在保护耕地、推动乡村振兴的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老年农户进行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辉摄
反地归耕,技术同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科技与创新在综合国力较量中越来越起决定作用。在乡村振兴、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亦然。在问卷后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农户希望得到更多的技术支持。这意味着若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潜在种粮群体可能转化为实际群体,耕地可能因此得到保护。其次,技术得到支持后会使耕作对土地的危害减小、林果化土地转为耕地的环境代价变小,有益于土壤肥力保持等耕地保护行动的开展。实践队随后又随机挑选几位农户进行了调查,其中不乏种植葡萄、黄瓜、西红柿等农户,他们也曾多次提到希望能够得到技术支撑或者能够接受培训。由此可见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土地利用的相关技术在反地归耕中的积极作用相当显著。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葡萄种植农户进行交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辉摄
反地归耕,政策共行
在农户、技术较为充分的前提条件下,政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首先,从科学程度而言,政策或制度在发布前,必然会经过广泛听取民情民意、专家研讨、部分地区试点等科学、广泛而又严谨的流程,因此,按照政策的行动更科学。其次,政策支持程度较高的情况下,耕地保护的进展将处于更为有利的环境。以农户李先生为例,在采访李先生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种植较多粮食的因素还有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例如粮食种植给予粮食补贴。此举有力地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有益于耕地保护的实现,有益于耕地种粮功能的保留。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反地归耕并非一日之功。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反地归耕、保护耕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农户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科技的第一生产力、政策的牵引以及大学生的投身实践、深入了解,才可能推动耕地保护的进展。
图为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辉摄
(通讯员 孙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7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