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寻访古城踪迹,焕发非遗新生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孙久洋

大学生网报青岛1月5日电(通讯员 李欣洁 孙久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之,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又揭示了我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为学习贯穿党的二十大精神,焕发非遗新生,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访名胜古迹,促文化传承”实践队于2023年1月5日来到即墨古城探索、学习、弘扬葛村榼子相关文化。

葛村榼子相关概述

“葛村榼子”是即墨当地的一种民间木雕工艺品,俗称饽饽榼子,用于制作面食,主要分布在即墨区龙山街道办事处葛村一带,延续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葛村榼子”是胶东地区民间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目前,“葛村榼子”已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葛村榼子”,2016年,王丕文在当地政府、龙山街道的支持下,在即墨古城开设了老村子榼子坊,逐渐发展成为展示我市非遗文化的窗口。

图为即墨“葛村榼子”传承人——王丕文简介图。通讯员董燕供图。

走进古城,初步探寻“榼子”文化

1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访名胜古迹,促文化传承”实践队董燕、李欣洁、刘宏毅三位同学在队长邹雅琪的带领下走进即墨古城西门里大街61号老村子榼子坊一睹王师傅雕刻的风采。走进即墨古城的“老村子榼子坊”,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雕刻精美的榼子,足有200多个式样,这些榼子全部出自非遗传承人王丕文之手。因为这种榼子雕刻技艺源自即墨区龙山街道一个叫葛村的古老村庄,因此,这种榼子又叫“葛村榼子”,它的刻制产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图为即墨古城西门里大街61号老村子榼子坊店内局部图。通讯员董燕供图。

图为王丕文师傅榼子雕刻相关工具图。通讯员董燕供图。

了解“榼子”制作工艺,细品非遗文化深刻内涵

2012年,葛村榼子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月,王丕文被认定为即墨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葛村榼子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4月,王丕文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果模(榼子)制作技艺(葛村榼子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2月,青岛饽饽榼子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制作、体验、传承和文创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王丕文应邀入驻馆内大师工作室,向社会展示、传承榼子制作技艺,弘扬葛村榼子文化。

经王丕文师傅介绍,时代发展到今天,原来陶制、石头和锡等材质的榼子已经消失,现在选用的材质主要是木质。葛村榼子选材精良,一般选用三十年以上树龄的老梨木、苹果木、山楂木、枣木为原料。果树木材硬度适中,颜色暗红,木质细腻,无异味,带有天然的果木香味,采用浸泡蒸煮工艺处理后,木材韧性强,不易开裂变形,结实耐用,使用时间可长达百年。王丕文告诉实践队一行人,从选料、大锯割板、晾干、画纸样、弯锯切割、锅蒸包浆、电刨抛光、凿框刻花、抛光、落款,雕刻出一件榼子需要经过10道工序。

图为王丕文师傅介绍榼子制作工序图。通讯员董燕供图。

继承传统文化,焕发非遗新生

世易时移,随着岁月的流变,榼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过年的时候用,其他节日也有专用的榼子,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寒衣节的饽花榼子、月饼榼子、果子榼子等。平常日子里,家里有喜事,像结婚娶亲、小孩过百岁、过生日、老人寿宴、上梁盖屋等都要用到榼子,特殊场合,像祭山、祭海、祭河、祭祀等场面,更需要有面食出场,榼子面食制品早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文化传统是一条丰沛的河,源自远古,流向未来。关爱它、保护它,让它川流不息,奔涌向前,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今天,这份责任传递到你我之手,为了使文化遗产与时代同行,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共同愿望,让我们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继承传统文化,焕发非遗新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57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广东医学子赴禄步镇中心小学开展义教,调研,三下乡活动

2019年7月10日,一支名为风车队的三下乡队伍从广东医科大学出发来到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中心小学开展为期六天的三下乡志愿活动。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庆典和日本无条件投降74周年纪念…… 黄士铭 广东医科大学风车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查看全文 >>

广东医科大学风车队——红旗迎风展,万花向太阳

2019年7月15日,广东医科大学风车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义教活动的第五天。在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中心小学的升旗台前,站立着三排参与风车义教的中心小学的学生,身着黄色校服,脖系红领巾…… 黄士铭 广东医科大学风车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查看全文 >>

启蒙爱国思想,激活红色血脉 缅怀革命先烈,感激人民英雄

1927年8月,南昌城里的一声枪响,打破了夜的寂静;1945年8月15日,密苏里号的主甲板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投降书上代表日本阵营签字投降;1949年10月1日下午天安门广场前的人山人海为扬声器中传来…… 黄士铭 梁金诺 广东医科大学风车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查看全文 >>

松山湖风车歌唱红色经典,广东医学子传扬跪羊道义

在夏季的末尾,湿热的暑气渐渐少去,迎着暴雨后泥土的芳香。风车队的成员们来到了本次三下乡的目的地: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中心小学。平复了一下心中的兴奋感,怀着胸中的热诚开始了我们…… 黄士铭 莫松荧 广东医科大学 风车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查看全文 >>

弘扬五四精神,奏响时代旋律

弘扬五四精神,奏响时代旋律义卖小摊承载着我们的“下乡梦”在五四运动10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来自广东医科大学风车三下乡服务队的青年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五四精…… 风车队 宣传组 黄 广东医科大学 风车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外国语学院2216团支部四月团日活动:维护国家安全 青春挺膺从我做起

(通讯员王小连)4月1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2216团支部在3301教室举办了本月的团日活动。本次团日活动正值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传承红色薪火 践行使命担当 —— 护理学院志愿队前往浙江台州宣讲遵义会议

寒假期间,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志愿护理服务队积极响应号召,结合“返家乡”社会实践活…

传承遵义薪火: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开展寒假 “返家乡” 遵义会议精

为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志愿护理服务队紧扣寒假“返家乡”…

遵义星火照初心 志愿同行担使命——护理学院志愿队创新开展遵义会议精神宣

2024年12月,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分队以“宣讲+党日活动”的创新形式,组织了一场别开生…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工部与达人学社联合举办“鸢舞清明 匠心传线”

(通讯员李晓鹏刘家萱)4月13日上午,生命科学学院青工部与达人学社于岳麓区图书馆联合开展“鸢舞清明,匠心传线”志愿活动,…

最新发布

学习处理教材心得篇六
除了前面所体会到的七个策略之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反思策略。完全完美的教学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教师。曾有一名教育专家:“一个教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
学习处理教材心得篇五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各种新技术应用于传统课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学习平板、计算器等,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更好将其融入课堂,确保信息技术恰如其分地为教和学提供帮助。(七)纵横比较策略教材…
学习处理教材心得篇四
我们常说“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正如苏联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不要过于强求效率教学,在进行知识点的适当扩…
学习处理教材心得篇三
教材不单单简单传授枯燥的数学知识,还应该结合实际生活。通过近几年的教材改革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数学和现实生活相和谐统一是现在数学教学的趋势…
曲园学子寒假社会实践——访即墨古城,感受建筑古韵
大学生网报青岛1月3日电(通讯员刘宏毅孙久洋)即墨,原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古城,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名邑,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即墨县治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已有1400多年历…
寿光市数字电商升级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国家在促进农村发展上实施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措施,但是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发展情况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国家和地方都在想…
第一天支教心得感悟
很荣幸能够参加本次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是以“育文化以百艺,承非遗以新章”为主题的线上支教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支教类活动,在和先锋实践队队员们一同学习应…
发掘墨城古韵,弘扬传统文化
大学生网报2023年1月6日青岛电(通讯员:董燕孙久洋)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标识与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先锋杨帆,支教启航
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先锋实践队特开展为期十天的“育文化以百艺,承非遗以新章”为主题的特色支教活动。2023年1月6日8时第一天支教活动正式拉开帷幕。8…
奏即墨古韵,绘古都风华
大学生网报青岛1月6日电(通讯员:李璟秀李文瑶张贺铭)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关键。为弘扬好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