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寻迹特色民俗,传承地方文化,12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萤火微光实践队”社会实践队员采用线上实践方式,对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进行了深入了解与学习。
萤火微光“社会实践队采用召开线上会议、PPT分享等方式对济宁面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济宁面塑历史悠久,俗称面花、花糕、捏面人等。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份,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各色面团。在手中揉、捏、按、搓,再用工具灵巧地切、压、刻、划,逐渐形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面塑从用途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可食性的,一种是观赏性的。可食性的如花糕、面鱼,和糕点房的糕点。民间流传这样一句歌谣:“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面塑多用于如春节、元宵、清明,仲秋、春节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祭祀和串亲访友的礼品。
济宁面塑达到鼎盛时期,除了因为运河衙门祭祀外,还有孔府的进贡。据孔府档案中记载:清光绪二十年,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时进贡的面食菜单中主食占12品,其中饽饽四品,分别为:寿字油糕、寿字木樨糕、百寿桃、如意卷。代表了济宁面塑的国宴级水准。孔府面塑以其细致、精美著称,运河衙门面塑以古朴、概括、粗犷、豪放见长,这就成就了济宁面塑,既有古朴、概括、粗狂、豪放的造型特点,又有长江流域面塑的细致与精美。
对此,实践队员们还纷纷找到相关的图片,相互分享进行交流,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几个问题:面塑的传承出现了文化断层和老龄化的现象。
老一辈艺人往往是因为自己喜欢这项技艺而投身其中,并没有严格的传承下去。同时,在学艺的期间需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以及喜爱才能让他们坚持下来,而现在大多年轻人身上并不具备这些能力。另外,面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不如以前。许多前来学艺的年轻人最终都选择了放弃,一部分原因是觉着学习这项技艺非常辛苦、乏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认为面塑无法带来客观且稳定的利益。可见,文化断层和老龄化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着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济宁面塑是一种少见而又独特的民俗文化,应当为后辈所传承、所弘扬。面塑的延续以及发展与任城这片土壤密不可分,必须要有所作为,将民俗文化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28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