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执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德育课程也不例外地处于改革之中。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是新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品位与祖国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紧紧相伴,所以对中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当下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而随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在新时代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背景下,中学生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所以,中学老师必须要及时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改善中学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更好地成长。本文就中学德育中存在问题的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道德教育,紧跟时代,教育主体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道德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
当下,许多中学在教育中道德教育的虚无主义观念依旧纯在,一些领导认为道德教育工作是毫无意义的,从而传达给进行教育的老师错误的观念,这一现象也说明了学校教育中对德育功能的认识还是存在太多的局限性。学校教育中仍一直存在着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没有真正体现道德教育占首要地位的思想。因此,要逐渐转变教师对道德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全面的道德教育观,促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率、更科学、合理。
2.道德教育目标脱离实际,过于抽象化
很多中学的道德教育在确立德育目标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教育的目标设置层次不清,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总目标以及分目标的分层关系,总目标过于强调方向性,导致形成“假大空”的问题,没有将其分解为具体过程性的达成目标,造成各阶段目标的层次、主次不清、相互重叠。严重的甚至与科学的德育层次目标体系恰恰相反,严重的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2)道德教育的目标只做到了以班级为主体,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而道德教育的目标往往是固定统一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道德个体,这就导致实行时与目标方向偏离,达不到预期效果。
(3)道德教育目标设计过于抽象,脱离了实际教育情况。而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的德育目标,其中的说教成分过多,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可操作的内容过少,不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不能起到道德教育目标的激励作用,不利于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3.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思想、新观念蓬勃而出。而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内容过于保守滞后,教育内容统得过多、过死,不符合当下道德教育内容。但是道德教育内容由于侧重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却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情感、品德、 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教师们习惯于包办代替,道德教育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而把道德教育误解为道德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记诵,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切身的道德教育培养,这种知性德育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德育的认知与行为的割裂,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
4.道德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对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失。
教师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方法,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道德教育方法是将社会道德的规范要求、标准和理想转化为教育对象主体的需要、准则和信念,是用来支配受教育者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方法要与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的。这就需要相教师必须不断探求新颖、灵活多样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决不能仅将学生简单的视为只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育对象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在教学方法上往往为了应付形势的需要,以一律的内容、 形式去进行一律的活动。
二、对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建议
基于以上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情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 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中学生的道德状况,解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减小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不利影响。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才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国家的自身文化出发进行人才的培养更能适应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一来,中国教育教学盯紧了知识的科学性,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性培养和情感的渗透。
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实时关注学生的情况及其实际需要,还要与德育活教育的目标相结合。在开展德育活动前教师必须要理解道德教育的目的及其目标,并在教学结束后以此来检验道德教育的成败,并加以改进。
2.构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 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德育模式的构建是否科学将直接关系到德育实效的最终效果。德育工作是个系统,而构成这一系统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它们的矛盾运动与协调发展推动着这一过程向预定的方向前进。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与教育国际化、社会网络化的推进,教师必须改变道德教育理念,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渗透道德教育,开放性地构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立足于我国现实,继承传统道德教育理念,借鉴和吸收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将其融入我国的道德教育体系中,探求提高德育实效的道路,为当下道德教育找到切实可行的出路,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3.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道德观念的提升和养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学生个体成长和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多方面的。而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及其存在的许多影响到道德教育的因素,都会在方方面面影响着道德教育的开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为德育的有效实施 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注重道德教育过程
学生的心理成长、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不间断的心理过程,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学道德教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应该根据德育学科的一般规律,遵循中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在组织和内容的连续性上精心设计,拓展德育活动内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等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认知,为中学生提供受同等活动教育的机会、成长的条件,使他们成为有着不同个性的人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22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