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12月19日电(通讯员黄雪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面对非遗不同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为在社会实践调研中了解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尝试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路径创新,曲阜师范大学见微知著实践队于12月18日前往即墨古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黄氏烙画进行实地实践活动。
走访民间艺人,了解非遗传承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脉的薪火延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毫无疑问要找到传承人才能进行深入了解。社会实践的成员们来到即墨古城,实地向黄氏烙画的有关人物调研学习,收获颇深。黄氏烙画的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说,黄氏烙画是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火笔画”、“烫花”、“烙花”。他对社会实践队员们讲解到:“所谓烙画,是用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在葫芦、丝织等物品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的工艺品。”说着,负责人带领我们参观满屋里各式各样精美的葫芦工艺品。我们在参观中学习到,烙画相传起于秦朝,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即墨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传承人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与耐心,需要持之以恒。队员们在实践中也学习到了烙画的制作的艰辛与不易,烙画工艺品精美的背后离不开手艺人们的匠心独运,可现如今,由于疫情以及非遗工艺本身的知名度不高,非遗发展面临传承困境。
图为黄氏烙画所做的葫芦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江吉泽摄
重点地区调研,探访非遗发展
实践队员们调研以实地走访为主导,因地制宜地了解当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积极寻求探索解决思路。经过在即墨古城的实地调研中,成员们发现,即墨古城不只有黄氏烙画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集中分布着其他的非物质文物遗产。近年来,即墨古城全力保护和传承具有“即墨符号”的非遗文化,引进了即墨柳腔、即墨花边、大欧鸟笼、即墨老酒、即墨大鼓书、黄氏烙画、葛村榼子、即墨麻片、官庄竹编等多种非遗项目,点线面联动,集中展销手造精品,并将非遗传统融入旅游体验,激发文旅融合活力。通过集中展示、展演、展销非遗项目,以及部分非遗传承人现场互动展示,让人们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这种以旅游促进非遗发展,以集中发展扩大非遗影响力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图为非遗负责人为社会实践队员讲解烙画的内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江吉泽摄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把握机遇才能赢在未来。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在战略机遇的叠加期、快速崛起的窗口期、跨越发展的黄金期。环境保护、区位发展、政策支持、文化底蕴的优势持续放大。即墨古城将始终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在更大格局、更大范围内提升区域影响力、竞争力,全力以赴继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路径。
图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江吉泽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3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