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市12月19日电(通讯员 江吉泽)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为切实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情况,12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见微知著”实践队前往青岛市即墨区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即墨古城等多地展开相关社会实践调查。
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实践队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了线上会议,对实践活动的流程方式等信息进行了公布:山东省是文化大省、非遗大省,基于这一现实条件,为保证实践调研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实践队决定通过划分小组分地区展开活动,通过线下与非遗传承人采访对话的方式进行实践。
按照实践流程规划,“见微知著”实践队前往即墨古城葛村榼子非遗工作室,开展采访调研。榼子,学名“果模儿”,在即墨当地方言中被叫作“ka子”或“kei子”,主要用于制作饽花这种面食,发挥定型的作用。在与工作室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葛村榼子自古至今传承历史已有二百余年,传统造型一般为“福禄寿喜”,一套五个:福为元宝造型,内刻福字;葫芦取福禄的谐音,在花纹中刻禄字;寿桃造型取寿的寓意,莲蓬造型内刻喜字,最后一个为鱼形,表示连年有余。同时,葛村榼子传承人王丕文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尺寸和造型上的创新,拓展了葛村榼子的种类。
图为葛村榼子传承人正在进行榼子的制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江吉泽 供图
非遗工作室工作人员向实践队队员介绍说,制作葛村榼子需要纯手工进行雕刻,一方面需要用到刨子、木槌、铁凿等27种工具,在雕刻过程中需要根据榼子的造型不断更换工具以达到细节上的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一个榼子的制作过程,也需要经历没墩、割板、画样等10到工序。复杂的制作过程决定了葛村榼子对于制作的手艺要求极高,同时需要在时间和精力上进行大量投入。
作为传承了二百余年,承载着即墨的文化与传承的葛村榼子,如今借助网络媒体得到了发展,在采访中,工作人员说到:“这几年通过各种活动和媒体的采访宣传,榼子的名声传的越来越广了,但是榼子这个东西急不得,每一个都得是一个一个刻出来,快不了。不过现在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像以前,一般人们买回去,都是给蒸饽花当模子使,现在还有不少人买回去用着展示哩”。在销售方面,葛村榼子通过他喜庆的造型和精美的技艺,使得不少人青睐有加,但由于榼子必须通过手工制作,在制作速度上有所限制,所以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图为工作室中陈列的榼子成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江吉泽 供图
虽然榼子的商业前景很好,但是非遗传承人王丕文也有着自己的担忧:葛村榼子制作工艺的传承问题。葛村榼子的精美技艺下,是长年累月的练习和积累,不仅仅是对手工技艺上的要求,更是对制作者体力上的挑战,想要完全掌握榼子的制作工艺,需要极高的耐心和定力。因此,相比于商业价值,王丕文更关注榼子制作工艺的传承与推广问题。除了借力媒体,通过各方报道增加葛村榼子曝光量外,王丕文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相关活动,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方式寻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将葛村榼子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非遗传承人了解榼子制作工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江吉泽 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是手段,传承是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包含葛村榼子在内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使非遗能够在保留自身传统特色的同时,兼顾到时代审美和需求,使得更多人能够了解,能够愿意学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技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在与非遗工作室工作人员的对话过程中,对葛村榼子的制作工艺和发展现状有了更客观真实的了解,同时也更加明确了非遗保护与传承路径建立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为实践课题的后续延伸坚实了基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3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