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乡村地区的老龄化远高于城市地区,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一步加剧,农村银丝一族的养老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点,为了从老年餐桌建设中感悟农村养老发展,8月13日,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食”空穿梭暑期实践队来到了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振友村展开调研。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旅途中,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专家访谈等调查方法多维度深入探索振友村老年餐桌建设。
杉荷交错,白鹭翩跹。这是我来到振友村的第一印象,宿豫区新庄镇振友社区背靠着江苏省内三星级乡村旅游区——杉荷园景区,走访前夕,我对新庄镇振友村的背景材料也做足了功课,在繁多的新闻稿中,在亲友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振友村是宿豫区首个重点打造的乡村试点村居,以农房改善为契机,顺利开展了生态优居建设工程,可谓苏北农村新社区发展的典范之一,作为调研的终点站,我在联系、访谈和其他调研开展活动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熟练度,但仍免不了有些许忐忑,我怀揣着“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信念,伴随着小路两边的连连荷叶,迈进这座新村庄。
沿着中心大道往前走,路过村里的电子厂,走过一座小拱桥,拱桥的另一边,便是振友村的老年餐桌,木质牌匾上赫然印着“老年食堂”四个烫金草体字。餐厅门口,三两成群的老人在打打牌、话家常,好不热闹。助餐点负责人王先生带领我们穿过厅堂,来到后厨,十一点许,厨师正在后厨备餐,煤气的火舌与铁锅绕舞,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铁架旁的泡沫箱子里,放着近四五十份已经打包好的饭盒,助餐点负责人王先生与我们介绍,村上的副书记汪洋十二点整会准时来,开着景点观光车把饭菜给老人们送去。拿出麦克风,支起相机,调整好设备,我们根据前期拟好的稿子对助餐点负责人王先生展开了深入的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与振友村老年食堂负责人王先生展开深入访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越 摄
如今人人谈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何时才能得到保障?在负责村里的老年食堂之前,王先生经营了近二十年的餐厅,村里开展老年助餐活动的项目与他为老服务的意愿不谋而合,村政府提供场所用地,他承包了村里老年食堂的开展。在和王先生访谈之后,我感慨于他甘于奉献的精神,他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踏实地付诸于实践,不计较个人得失。
调研结束之后整理数据,我发现,村里处于60到80岁的老人偏多,占了近六成,普遍情况是男性上到小学,女性未曾接触过上学,都早早出来务农,退休金每月仅两百。如今年龄逾七十,没有了下地干活的力气,经济来源除了退休金每月两百,主要是村里的土地集中流转下的个人储蓄,一亩地七块钱,以及子女的赡养。单从经济收入上来看,农户的生活只能够艰难地维持,离幸福晚年仍有距离。
但在振友这个新型农村社区,幸福晚年对村上的老年人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在振友村多方访谈之后我也开始陷入思考:农村老年食堂能否作为农村养老发展的切入口,实现集体运营、规模运营、持续运营?答案是肯定的。在农房改善后的新型农村社区,化解了农村分散居住、不好管理的弊端,实现了集中居住以后,一些老年人的用餐问题日渐显现,不仅是因为年龄,包括现在老年人自己做饭不安全,不卫生,老年食堂的开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从生活的最基本层面保障了他们的幸福感。而老年食堂集体化,无疑减少了食堂经营成本,价格随之下降,老年人经济负担得以减小,参与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老年餐桌建设出发,环境治理为辅,打造养老宜居型农村,利用闲置房屋来做组团养老,在农村环境最好的季节吸引城市老年人候鸟式养老,增加村庄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用养老服务盘活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老年餐桌持续发展,为农村老年人托起稳稳的幸福感。
此行收获良多,我从生活层面上、经济视角下又重新了解了农村新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并且对农村老年餐桌建设的路径有了一定深刻的见解,可谓不虚此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51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