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团队于校内组织活动、在家乡开展问卷调查、在“喜马拉雅”应用中建设电台、在互联网上建立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网站、到红色故居探访历史记忆、在淮海纪念馆体悟红色家书…在开展实践的这一个多月以来,收获颇丰,体会深刻。
贮藏革命记忆的地方,每每到访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三年前,在我作为积极分子时,我对淮海纪念馆破损的飞机、坦克,对解放战争的介绍十分着迷,努力地寻找他们与历史课本中的异同。两年前,比起见证漫长岁月的战争残骸,我更加在意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下载着众多名字的史诗。现在,作为一名党员,我从烈士家书这一充满记忆的载体上看到了更多生动鲜活的故事,正是这些文字赋历史以真实。
陈洪汉致父母书、陈洁致战友鲁凡平书、朱启祥致蓝阿嫩之妻李励书…布满墙壁的众多家书中,惟“致父母书”最多,在它们之中,除对战况的汇报外,我见到最频繁的字迹是“不要挂念”,这短短四字蕴含多少对解放成功的期望,又有多少对家人的思念,我已无从得知,但我清楚的是,不要让他们炽热的心情,埋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在访淮海战役纪念馆之余,我为团队搭建了记录我们实践经历的网站,以博客的形式记录我们在实践期间所做的点点滴滴,网站以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主体,记录了“共读红色书籍”、“手写红色家书”、“家乡红色地点实践”等活动。当然,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这些也将会被记录,成为唤醒红色家书文化的一部分,让更多人共读红色家书,牢记家国情怀。
作者:许万鹏
排版:许万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7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