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至4日,山东大学(威海)助爱无“碍”调研团德州线下调研队员在德州市各县市助残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近距离感受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补充残疾人的基本信息和社会需求的有关研究资料。
走进课堂,体会助残教育
来到德州,团队走进三所特殊学校,近距离体验特殊教育的发展成果。
团队首先走进了省级“残障儿童康教融合”试点德州市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团队了解到学校近年来不断升级教学及康复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致力于试点工作的开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开发“学校+医院”式医康教结合创新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从学前到小学、初中各学段、各学科“康教融合”模式下听障、智障、脑瘫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初步实现了康教融合同学生学技能的有机衔接,使残疾学生在康复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在近些年实现了升学率的显著提升。
在探访中,团队加深了学校的教育模式加深团队对残障儿童的教育以及残障人群治疗方式的了解,对特殊教育学校采取的独特教育培育方式进行研究,为后续进一步分析解决、深度思考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
接着,团队在德州市新语特教培训学校和星之语孤独症康复中心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旨在加深对心智障碍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现状以及康复方式的了解。团队对机构工作人员李国俊进行了访谈,她本身作为一名心智障碍儿童的母亲,秉持着让心智障碍儿童能够与同龄人一道接受教育的理念,创办了新语特教培训学校和星之语孤独症康复中心两所民办非营利机构,访谈促进了团队对民办非营利机构核心理念的研究和了解。
在对三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探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均受邀参与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残疾儿童及机构老师互动交谈,感受课程氛围,随机采访儿童家长,从家长的反馈中了解机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探访,团队进一步了解了关于残障儿童康复培训的民办非营利机构的发展模式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感受到了残障儿童在机构的关爱和帮助下更好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真切情感。本次调研有利于团队调研目的与主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志愿入户,助力助残事业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德州市宁津县张大庄镇持证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需求信息,实现残疾人工作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张大庄镇残联扎实开展2022年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工作。 团队跟随张大庄镇残联调查员并作为临时实践志愿者一道进入到张大庄镇开展调研,深入一线进村入户,并逐户开展调查。
调查过程中,线下调研队员与残疾人交流并记录残疾人生活现状,倾听残疾人的呼声和需求。最后,线下调研队员帮助残联调查员整理张大庄镇残疾人基本信息,并登记在册,增强了残疾人的基础管理工作,为团队后续进一步分析、深度思考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有助于促进张大庄镇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当地残疾人基础管理工作的完善。
对话基层,探究助残政策
团队在德州市武城县振华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了实地访谈活动,访谈对象为武城县振华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张欣欣,旨在了解德州市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具体措施和学校与企业正在实施的关于残障青年就业的帮扶政策。
张欣欣对德州市目前关于促进残疾青年就业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回答,对涉及的具体岗位、主办单位和主要行业进行了详细介绍。她介绍到,德州市去年召开残疾人招聘会,由德州市残联、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共有3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70余个岗位、需求600余名残疾人,涉及手工、保洁、家政、按摩、市政、金融、行政管理等多个行业,岗位薪资在2000元到7000元不等。
张欣欣指出绝大多数残疾人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他们中不少人的文化程度远低于普通健全人,学历低、缺少专业技能和劳动技能成为影响残疾人就业的“拦路虎,现有岗位与残疾青年就业技能不够匹配,她呼吁更多学校和企业一起帮扶残疾青年以及帮扶残疾青年解决就业等问题的关键方面进行了回答,指出残疾青年就业痛点。最后,张欣欣表达了对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的看法和对残疾青年就业的前景展望。
通过在德州进行的线下实地访谈,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帮扶残疾青年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及帮扶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部分问题。本次调研团队有助于为后续进一步分析解决、深度思考残疾青年就业问题开阔思路。助爱无“碍”调研团开展德州市宁津县张大庄镇线下调研
通过本次线下实地调研,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了残疾人的基本信息和呼声需求,拉进了调研队员与残疾人的关系。本次调研为团队后续进一步分析、深度思考解决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为今后团队解决问题提供了帮助,也促进了张大庄镇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完善了当地残疾人的基础管理工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7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