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社会倡导和日益普及的生活新方式。“低碳环保”这个词虽已耳熟能详,但“低碳环保”的意识是否深入人民群众?对此,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碧水蓝天实践调研队在7月25日至27日前往杭州下沙云滨湾社区、围垦文化广场和围垦文化公园,对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
增绿减排中国贡献突出,蓝天低碳共赢需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过高,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了极端天气的增加,南极、北极冰川过度融化,极易引发气候危机。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要想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就是要顺应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实现。因此,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碧水蓝天实践调研队以低碳环保为主题,利用问卷和随机访谈的形式,针对不同人群,深入社区、街道、商业区等场所进行调查,为社会转型的群众基础进行事实验证。
围垦文化广场位于下沙六号大街与之江东路交叉口,再往东走可以达到之江东路,之江东路外就是钱塘江。这里便是碧水蓝天实践调研队的第一站。
实践小组以围垦文化广场为中心向周边展开以低碳环保为主题的问卷调研,并且对钱塘区的市民进行简短采访,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理念。
在围垦文化广场调研的这一天,实践小组深受围垦文化的震撼。下沙围垦文化广场树立着一座座与围垦相关的雕塑:有的扛着锄头,挑着扁担;有的拿着铁锹,拉着车,一座座雕塑描述着劳动人民全神贯注地进行筑堤围垦的场景。“下沙围垦的万众一心,战天斗地,不畏艰难,力创伟业的围垦精神,是下沙人民的宝贵遗产和财富。”这是下沙围垦碑上的一段话。碑上短短几百个字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围垦历史,字里行间透露着老一代拓荒人迎难而上,只争朝夕的拓荒实干精神。
减少碳排放,是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随后两天,实践小组组成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低碳单车小队,带着宣传红旗,前往围垦文化公园、云滨湾社区调研,最终集结于钱塘江畔,分享此次活动的感受与收获。
脚踏实地“尽精微”,着力“关键小事”。低碳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要从每一个人做起,要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不留遗憾给子孙后代留下最宝贵的绿色遗产,。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通过整理,发现调查问卷的受众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18至50岁,极少部分在18岁以下或50岁以上;对于各种垃圾的分类一般了解,少数非常了解或不了解;大多数希望能够加强环保力度,强制进行垃圾分类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三天里,随机访谈的受访者达数十个,采访了当地居民、学生以及外来务工者。从与当地居民的访谈中,小组了解到,杭州当地的环境建设提升是较大的。和以前相比,路面整洁了,绿化增加了,河道干净了,而且增加了公告栏,小广告乱贴的现象也好了很多。另一方面,当地居民认可政府开展的环境治理行动,尤其以五水共治、美丽河湖行动为主,“臭水河”变成了“幸福河”,困扰当地居民许久的臭气消失了。除此之外,各个地区的饮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
在问到是否为低碳环保做出一些实际行动时,全部受访者都表示有,如看到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不乱丢垃圾、进行垃圾分类、无人时关灯关空调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聚沙成塔,一点小小的力量或许不能改变什么,可是许多小小的力量在一起,就一定能改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0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