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有话说: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调研湖南省岳阳市交通发展变化,聚焦民生舆情社会实践团体在调研的尾声阶段前往了中铁隧道集团交流学习。团队通过与项目部雷部长(洞庭湖大桥主桥修建工程的负责人)交流访问,进一步了解了洞庭湖大桥的修建历程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与雷部长的交谈过程让团队成员收获颇丰。很多桥梁工作的专业知识以及当时的施工现场情况都真实地展现出来。团队整理了雷部长的口述资料,并以问答的形式在这篇推送中展示出来。 【朝着自己热爱的、擅长的方向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是你们当今最需要突破的地方】雷部长这样说道。 “三塔斜拉”简介 1995年,中国共产党岳阳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决定兴建洞庭湖大桥,设计由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桥梁设计室承担。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大型湖泊之一。在洞庭湖上建桥引起了中外桥梁界人士的关注。他们关注的焦点不在桥的长度,而在大跨度的主桥的桥型与结构。“这样大的主跨,世界上通常采用斜拉结构,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桥梁设计中采用的最先进的结构形式。但是有两个主跨必有两个边跨。主、边四跨,需要三塔。在我国内地还没有三塔斜拉桥。” 面对“三塔斜拉”,设计者们没有犹豫。他们认为,我国桥梁设计不能永远停止在两塔上,由两塔到三塔总是需要人跨越的。精心攻关,“三塔斜拉”是完全可以拿下的。现场勘测,专家分析,科学论证,封闭式设计。团队在岳阳君山的芦苇荡里勘察,并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查阅的资料可累满一卡车,做了大量的计算和结构验算工作,构建了结构力学模型,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2000年,岳阳洞庭湖一桥通车,形成的PC多塔斜拉桥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混凝土斜拉桥由单塔、双塔结构向多塔结构的跨越;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钝体截面的非线性响应;成功开发和安装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现代磁流变控制技术的拉索减振系统。 Q1: 当初修建洞庭湖大桥的背景是什么呢? 最开始因为岳阳是一个湖区,居民的出行主要是采用渡口形式。当时洞庭湖发水灾的频率比较大,为了抗洪以及便利居民的出行,洞庭湖大桥的修建工作被当地领导提到了日程上来。项目启动时,深圳一家民营资本公司与湖南省交通厅以及岳阳市政府一同出资,形成项目的资金链。当时的预算投资为5个多亿,民营资本出2个亿,剩下的3个多亿省市一起出资。1996年我毕业那年,项目正式投标。1997年项目正式开工,1999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这天竣工。本来是想在这天正式通车的,结果因为一些“不可抗逆”因素取消。(听说是因为当时的朱总理说大桥“小了窄了”) Q2: 洞庭湖大桥修建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该工程与三峡工程不同,不用担心移民安置问题,因为大桥的两端都是芦苇滩。当时来说最大的难关还是断裂带问题。(以下是与此相关的经历分享)当时断裂带的位置正好是在斜拉桥和顶推梁的交界处,位置的特殊性极大地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当时这一处的桥梁硬是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正常情况下20天左右)才修好。一般来说桥柱的最下方在穿孔后都会加入混凝土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坚固结构。但由于特殊的地质情况,混凝土无法很好地黏住桥梁底部。最后想到的办法是在断裂带的主桩附近辅之以两个小桩来维持其稳固性。 1998年的洪灾更是雪上加霜。当时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水位上升很快,洪水差点漫过了城陵矶大堤。但是洞庭湖大桥在当时已经进入了桩基施工阶段,为了确保施工安全,政府派了很多重型卡车压在桥上。当时为了确保大桥的抗风性抗震性,湖南大学、长沙交通学院(如今已合并到长沙理工大学)的桥梁专家都给出了技术支持。 Q3:对洞庭湖大桥有没有特别的情怀呢? 毕竟和它这一路风雨兼程走下来也不容易,很多时候过年都在桥下面的工地房里度过。有机会的话,你们一定要找一个时间欣赏洞庭湖大桥的风景。站在夕阳下,看远处停留在湖上的渔船和倒映在水中的辉映,真的让人思绪连绵。 有了这座桥,真的是便利了不少来去的旅者和司机,在大桥还没有建好的时候,等轮渡是一件困难又费时间的事情。 最后,团体成员十分感谢雷部长在百忙之中抽空出来给我们分享经验。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需要像雷部长这样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奋斗着并努力为国家进步作出贡献的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都在我们双肩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14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