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是浙江大学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传递出的“西迁精神”更是求是精神的重要组成。为进一步感受并弘扬西迁精神,7月17日至7月19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重走西迁路”暑期社会实践团出发前往建德市开展社会实践,追寻烽火乱世下留存文脉的求是足迹。
新安江边寻故址,严州府前觅芳魂
1937年,为躲避日寇战火,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浙江大学师生踏上了长达两年半的西迁办学之路。在西迁第一站的建德市梅城古镇中,求是遗迹比比皆是。经过规划,实践队员们决定从浙大西迁纪念馆出发,沿着府前街,经过玉带河,再到新安江畔。北门街旁的西迁纪念馆也是竺可桢老先生的故居,队员们主要在这里挖掘西迁故事,学习西迁精神。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员们走进陈列室,仔细观摩浙大西迁建德的资料,重温文军长征至建德的艰苦卓绝的历史。讲解员谈到,浙大师生在抵达梅城后,化整为零,分散在梅城不同角落开展教学活动。竺校长将校总部设在总府后街方家,他自己则住在一位教员的娘家,即竺可桢故居。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人多房少,饮水、食物、照明等都是挡在浙大师生面前的拦路虎,现状如此,浙大师生仍艰苦奋斗,坚持开课。队员们也了解到十二勇士投笔从戎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了浙大学子的满腔热血和爱国热情,并致以深深的敬佩。
实践团队员们又陆续参观了浙大西迁总办、教务处和教授楼。它们的表面几乎都是青铜色的墙面、布满青苔的柱子和腐蚀的砖块,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情况,其中教授楼保存最好。在教学楼中,尚有课程表、课桌椅、牌匾等旧物留存,从简陋的室内布设中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的条件之苦,教员、学生学习生活之朴素,在教务处的墙面上,仍悬挂着竺可桢老先生“求是精神”的题字,笔力遒劲,引人深思。
保护文军旧址,留存精神源泉
实践团成员也采访到了梅城镇梅花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队员们,梅城古镇中还有着许多的浙大西迁遗址,例如林场和教学员住所等,但由于太零散,很多并没有被纳入古镇推荐的参观路线中,甚至不为外人所知。虽然也有一定的保护,但是保护的程度也没有参观路线中有力、有效,因此,他们呼吁更多团队和个人的关注。队员们还注意到,古镇中重要的建筑遗址等有旅游公司参与保护和修缮,虽然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这样的保护其实是较实用而高效的一种手段,可以进行一定的推广。实践团队员们表示,作为千年古镇,梅城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是西迁精神的源源头活水,两者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做好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一定能让小镇更加璀璨生辉。
赓续文脉扬正道,求是青年再出发
建德此行,实践团队员们不但感受到了建德梅城古镇中的求是遗风,还领悟到敢为人先、吃苦耐劳、学以报国的家国情怀。队员们一致认为,在今天的和平年代,这样的精神还需要越来越多的浙大人的宣传与弘扬。因此,除了实地走访之外,队员们也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以及线上问卷调查等方式,向群众宣讲浙大西迁精神,弘扬西迁精神,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西迁精神的传承。大家认为,建德一行不是终点,而是中途,甚至是学习并践行西迁精神的起点。
最后,实践队队长季德贤总结说:“走在古镇当中,我们从古朴的书籍、旧物等资料中可以看到无数浙大先辈不畏艰苦、求是创新的身影。我们也可以感悟到前辈们心中所想亦非小我,而是家国。家和国,求是和创新,是对西迁精神的最好注解,希望我们一起共勉,将此行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西迁精神,传播出去,传递下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对前辈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13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