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
—“寻找良好家风”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暑假,我在我的家乡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展开“寻找良好家风”实践活动。这次实践活动以时间为线索,去寻找具有特色时代意义的家风精神——海丰吴氏忠贞孝,耕读礼仪代代传。
走进吴式芬故居,领略吴氏家风。一个家族能够繁荣昌盛,人才辈出,家风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正如“一个家最好的风水,就是闻到书香,听到安静,看到从容。”吴氏家风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家乡无棣这所小镇里,吴式芬故居正坐落在此处。调研开始之前,先了解了吴氏家族的历史背景:吴氏家族是清代享誉山东乃至全国的名门望族,号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中间5世共出现了13名举人,6名进士等,其中吴坛、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等人先后考中进士。吴氏家族从普通的农耕世家,逐渐发展成为延绵二百多年的当地名门望族,其“淳风厚德,直谅恬素,崇儒重文,耕读而仕,忠贞孝友,礼仪传家”的家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接着,我开展了实地调研,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古城的南门里,我走进了吴家大院,一座远近闻名明清时代的院落,气势磅礴,别出机杼。吴氏家风,淳风厚德,直谅恬素。吴氏家族人丁兴旺,而吴家大院的主人主要是吴式芬这一支,因此,吴家大院也被称为“吴式芬故居”。吴式芬故居是清代吴氏家族生活的地方,为明清时期官宦府第的典型代表。吴世芬故居占地7000多平方米,分南北两庭。这是清代吴家居住的地方。建筑的特征之一是被走廊和建筑物包围,建筑由走廊相连。据悉,在吴世芬故居建设期间,吴家亲自挖了一个水湾,当地人称吴家湾。因此,吴世芬故居既有明清官邸的气势,也有江南园林和古建筑的韵味,具有较高的考古学和艺术价值。
崇儒重文,耕读而仕。走进吴世芬故居,你会发现“父子进士堂”的庭院就在影壁西侧。大厅的门上挂着两块匾额。蓝色背景有“尚书第”金字,其次是红色背景金字,题为“进士世家”。2013年底,当地政府费尽周折,由乾隆朝宰相于敏中亲自为吴氏家族题写的“尚书第”匾额被找回。如此贵重的“礼物”,诉说着吴氏家族的辉煌。对于吴氏家族建立的文化盛世,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朱亚非曾指出,登科入仕者的多少是衡量家族兴盛与否的重要标准,吴氏家族在科举上取得了突出成绩。
忠贞孝友,礼仪传家。乾隆年间,官吏回避制度非常严格,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不允许在同一个部门任职。然而,吴氏家族中的吴绍诗和吴垣、吴坛父子三人同朝同为巡抚侍郎,先后在刑部任职,在朝中传为美谈。吴绍诗去世以后,乾隆皇帝感动于吴氏一门的忠贞,特赐吴绍诗谥号“恭定”,并御笔为吴氏家族写下“忠贞世胄,恭定家风”八个大字。吴家北院上便挂着“恭定家风”的牌匾,吴氏故居里面记录着吴世芬先生对于子孙儿女的教诲,里面各处都记录着家风传承,这是自古传承至今的家风。作为明清山东六大望族之一,数百年里,吴氏家族形成了鲜明的从政风格,即忠君爱民、清廉俭朴,诚信公正、勤勉谨慎,兴文宣教、以德化民。正是有了这三大家风,吴氏家族被誉为“进士世家”、“尚书门第”。2010年5月,吴式芬故居被中共滨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命名为“全市廉政教育基地”。2021年2月,吴式芬故居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深读吴氏家训,感受文人家族,更是感悟伟人的家风氛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明末清初朱伯庐的家训,“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这是清代曾国藩的家训……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许多的家风家训,建设好“小家”,方能更好地建设“大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12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