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之重,源于珍稀。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即使陆地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三,人均耕地占有量也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户均耕地规模更是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土地资源这“一多三少”的特点,就是我们大国农情的一个重要基本面。
我国共有13个粮食主产区,分别为黑龙江、河南、山东、四川、江苏、河北、吉林、安徽、湖南、湖北、内蒙古、江西、辽宁等十三个省份。因为自己的家乡就属于粮食主产区,所以我能了解到许多农民耕地的现状。据我所知,我们家乡当地的耕地补贴是不足以维持农民一家人的生活开销的,所以外出打工还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耕地补贴较低的同时,农民们还承受着天灾带来的损失。近几年夏季,洪涝严重,安徽多次担任泄洪的重任,农民的耕地遭受严重损失,据我了解,并不是所有农民都得到了合理的补偿。所以从目前看来,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亟需完善。
耕地作为一种数量有限而且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最珍贵的部分,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其他生存资料无法代替的作用。农民有耕地,却因为耕地不赚钱而放弃耕地,大量耕地被荒废,让人均耕地占有量变得更少,耕地面积问题更加严重。农民作为耕地的使用者,是耕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供者,但农民并没有独享这些效益,因为耕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外部效益,为全社会所分享。因此,要保障农民权益,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合理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将使农民获得满意的回报,保障农民的利益,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09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