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谐稳定的社会更是离不开老年人的幸福与安康。
7月15日至8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全面小康忆初心,关怀温暖老人心”敬老孝亲寻访实践团在江苏、山东、甘肃三省的多个城市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走访了各自家乡的敬老院,在与老人们共话家常、送去关心与欢乐的同时,也分析了敬老院老人们在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外部社会需求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在社会中,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常常被忽视与边缘化。在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更是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前进。而对于子女不在身边、丧偶丧子或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子女不愿承担赡养义务等原因的老人们而言,敬老院似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在第一阶段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发现农村敬老院的老人们普遍存在着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经济保障不足与生存条件差、生活照料与精神关爱缺乏等问题。于此同时,城市敬老院的老人们在心态上则显得更加积极和乐观,不少老人主动表示愿意继续在敬老院住下去,但也有少部分老人出现了生活幸福感不足、子女陪伴缺失、抑郁情绪增长的现象。
对此,在第二阶段实践调研中,实践团的成员们重点关注了敬老院老人们的心理发展状况。成员们采用了由韩国学者Lee等研制,我国肖慧敏教授汉化的NAHS量表(中文全称为《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调适量表》),用于评估老人们在养老院生活的适应情况。
此外,在与敬老院院长交谈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也了解到了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来看,老年群体面临“公立机构等不起,民办机构住不起”的现实压力。因收费低的公立机构数量有限,“一床难求”的现象频频发生,而相对而言更加专业、质量更优的民办机构却因为高昂的价格而出现“千床闲置”的现象。此外,有些民办机构也会因为没有老人入住,无盈利而最终导致整体服务水平下降,这就容易形成一个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恶行循环的局面。老年群体收入较低,大多承担不起民办机构的费用,只能无限期等待公办养老机构。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们对公办的养老机构也有更深的信任感,这就使得公办养老机构更加供不应求。
面对上述问题,实践团的成员们再次通过发放问卷、文献检索、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社会对于改善养老机构现状、提高敬老院老人生活质量的观点与建议。最后,团队成员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中共包含“推进城乡敬老院标准化建设,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确保老人合法权益,完善老人供养体系”、“激发老人内生动力,加强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构建智慧养老体系,增强家园互动”、“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养,促进养老机构稳定发展”这五大方面。
长期以来,让每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确保老人们经济有赡养、生活有照料、疾病有医护、心理有慰藉,真正实现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老人们过上幸福、温馨而又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始终是广大劳动人民最美好、最朴素的期盼与希望,也是我们党长期奋斗目标的深刻践行。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团队成员们既看到了敬老院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看到了许多值得借鉴与可推广之处。对于成员们而言,在炎炎夏日前往敬老院,虽会让自己大汗淋漓,却是一件无比值得的事情。与老人们坐下来聊一聊家常,与敬老院的院长进行一番深入恳切的交流,这些无一不是难得又宝贵的经历。成员们真切地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为改善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贡献绵薄之力。
尊老敬老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敬老孝亲寻访实践团的成员们期待肩负起青春的使命,传递爱与温暖,为增强老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做出实际的贡献,提升全面小康的质感和温度,使“敬老孝亲”之花在祖国各地盛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93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