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济宁市兖州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深刻理解兖州区文旅融合得天独厚的优势,7月2日上午,曲阜师范大学“深扎社会共成长,青春献礼二十大”社会实践队队员于兖州区牛楼社区牛运震纪念馆开展了调研学习活动。
“落日微心道,遥林风未收。”首先,实践队员们来到了牛运震事迹展览中心。牛楼村建于明初,康熙四十五年,牛运震生于该村。牛运震千里为官,心系百姓,廉而不浊,清史稿中入循吏者不过百人,牛运震是其中一位,同时著作颇丰,有一百多件,三件被列入四库全书。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牛运震明察秋毫,平反了许多冤狱。他还指导农民制作新式农具,学习先进的耕作方法,给贫困的农户以无息贷款,民众十分欢迎和拥护这样一们位父母官。他在县署东侧设立陇山书院,常到书院进行讲学,地处偏僻的秦安人民,由此开始倾慕求学,并有不少人高中科举。牛运震的众多事迹,无一不表明其满腔热血的为民众办实事,真心实意解决民众生活中的大小问题。队员们充分了解其生平事迹后,感受到其工作开展的不易与艰辛。
“长把廉洁挂心空,自然洁身为玉。” 随后,队员们来到了牛运震纪念馆,纪念馆分为“空山堂”“立德”“立攻”“立言”“立行”五厅,展示了牛运震人生经历、为官理念、倾情为民事迹以及文学成就和历代对牛运震的研究成果。郭玲分阶段详细地介绍了牛运震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敦厚淳朴、勤学重德、廉洁正直、爱国爱民的高尚品德,同时以“俭”“简”“检”三字箴言,充分体现出了他廉洁奉公、刻苦爱民、勇于担当的为官理念。县城东南玉道岘等五个地方发生饥荒,他带头捐粮200担,使遭受饥饿死亡威胁的百姓得以拯救。后来当地百姓为表感激,每人捐献了一文钱,做了件“万民衣”,并把剩余的钱兑成银子,一起赠送给他。牛运震再三推辞不下,收下了“万民衣”,银子则分文不受。队员们为其廉洁思想所感动,深受启发和教育。
“生前搏得万民爱,不唤清风自然来。” 进入廉政文化广场,刻有“思廉明志”的石雕和苍松映入眼帘;广场西北方向雕有“循吏牛运震”字样的牛运震石像供后人瞻仰;广场正西方向雕刻长约10米的文化墙,篆刻牛运震《游五姓湖记》诗篇,再现牛运震极高的文学造诣。他离任时,平番县百姓近千人夹道哭送,然而他为官十年,却清贫到最后凑不足回家的盘缠,其廉洁程度已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史学家慕寿祺曾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前清一代,甘肃州县以牛运震为第一。”正如牛楼村党委书记所说:“作为一个县官,为官十年,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牛运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牛楼村的骄傲。”队员们因牛运震的伟人传世思想感受到震撼,并不断激励自己勉励自省,秉持初心。
“执政以廉为本,为官以勤为先。”紧接着,实践队员们与牛楼村党委书记郭振江交流。郭振江介绍,“牛运震纪念馆”让这位村里的清代名仕倡导的廉政思想和良好家风影响后辈,引领文明,向上向善。村干部原来发牢骚的多、做得少,现在在干事上、为民服务态度上、作风上都有了改变,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也增强了。“这两天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村里保洁员30多人组成了一个突击队,党员带头,正在村东头集中清理卫生死角,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同时,兴建百姓大舞台,逢年过节组织文艺演出;每年组织一次“善行义举”四德评选,促进村民形成文明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党风教育基地建设载体,建设了“党史馆”……一张张成绩单,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答卷”。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要以牛老的精神品质为目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9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